摘 要:古迪纳夫被誉为“锂离子电池之父”,可谓实至名归。他先后发明层状钴酸锂、尖晶石型锰酸锂、橄榄石型磷酸铁锂三种正极材料,使人类最终制取了实用的锂离子电池。古迪纳夫因此收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他发明的材料奠基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体系,引领相关领域已达四十余年。古迪纳夫对其它材料的研究也成绩斐然,是一位跨多领域科学家。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层状钴酸锂 尖晶石型锰酸锂 橄榄石型磷酸铁锂
摘 要:庞特里亚金是前苏联一位杰出的盲人数学家,幼年因意外双目失明,却最终成为二十世纪顶尖的数学家之一。其早期工作集中在拓扑学方面,建立了著名的庞特里亚金对偶定理,被认为是拓扑学最卓越的成就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转向应用数学研究,主要研究振动理论和最优控制理论并成为最优化过程数学理论的奠基者,提出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取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本文旨在对庞特里亚金的生平传奇、数学成就和教育贡献进行全面的历史分析。
关键词:拓扑学 对偶定理 应用数学 最优化理论
摘 要:罗伯特·李·梅特卡夫是美国著名害虫防治专家、环境毒理学家和昆虫生态学家,他因能够在保证生态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实现害虫防治而闻名。梅特卡夫在杀虫与生态相结合研究理念的指引下,提出保持对害虫充分控制的最可行策略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在20世纪下半叶由《寂静的春天》而引发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中,梅特卡夫成为害虫生态治理之路的探寻者,为消弭生态环保与杀虫剂使用之间的矛盾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昆虫学 杀虫剂 生态治理
摘 要:通过对刘仙洲学术思想逻辑的系统梳理,本文发现工程教育的需要触发了其中国机械史的研究,而中国机械史的研究使刘仙洲领悟到后来人们所称的“李约瑟难题”。刘仙洲关于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的割裂甚至对立阻碍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观点比“梅森命题”早了20余年。刘仙洲没有仅停留在理论探索层面,更提出理论与实践贯通的工读协作制的工程教育主张。可以说,刘仙洲的中国机械史研究来源于工程教育又复归于工程教育。
关键词:刘仙洲 工程教育 中国机械史研究 工读协作制
摘 要:汉斯·弗赖登塔尔是20世纪荷兰一位在数学和数学教育领域均有深入研究的全能学者。在纯数学上,他的研究兴趣为拓扑学、代数学、几何学等;作为数学教育家,他创办了《数学教育研究》期刊,组织了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等,他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在今天仍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除此之外,他在数学史领域也有涉猎。
关键词:汉斯·弗赖登塔尔 拓扑学 几何与李群 数学教育
摘 要: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在数论、代数、几何、天文学、物理等方面都作出了里程碑式成果。他提出了“数只是我们心灵的产物”的哲学思想。通过研究和分析有关高斯的论著和书信等文献材料,本文主要对高斯的人生经历、成就和哲学信念进行评述,以期人们对高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 心灵的产物 数论
摘 要:生物学家朱洗因著作《生物的进化》被指摘反对达尔文学说及马克思主义,身后声名一度蒙尘。朱洗对达尔文的主要理论展开质疑,论据大量来自新拉马克学者德拉日及无政府主义先驱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考察朱洗早年著述及交友网络,他的确接受过无政府主义思想,但他在此书使用“互助”止步于进化论。受新拉马克学派、五四思潮及个人经历影响,朱洗将互助视为抗衡竞争的进化要素及人类道德秩序的基础。
关键词:朱洗 进化论 互助 无政府主义
摘 要:罗伯特·戈达德是美国火箭科学技术领域的先驱。少年时代因受科幻作品的影响,幻想制造一种可以登上月亮的飞行器而开始涉足这项创造性事业,大学毕业后正式进入火箭的发明活动。先独立从理论上证明了利用燃烧反冲力的方式飞上天空是可行的,然后进行了长期实验研究,于1926年3月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火箭。他早年所从事的这项创造活动,不为主流科学界所认可,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V-2火箭弹轰炸英国后,才被主流科学界和政府所认可。由此戈达德被公认为美国火箭之父。
关键词:戈达德 液体火箭 齐奥尔科夫斯基 奥伯特
摘 要: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因首先发现并分离出氧气而成为科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撰写了《电的历史与现状》,发明了“苏打水”,发现了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一系列新气体,并对这些气体的特性展开了研究,在电学、气体化学领域取得了诸多原创性成果,展现出高超的实验水平,使他成为了18世纪最重要的化学家之一。遗憾的是,他虽是一位娴熟的实验科学家,但在理论方面却是保守的,他漠视牛顿的数学方法,坚持为燃素说辩护,这注定无法成为化学革命的引领者。他是一名坚定的一神论者,热心政治,因支持北美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在政治上备受打压,不得不在晚年远走美国。他是一位永不妥协的孤独的科学巨匠,激进的政治信仰与保守的科学理论让他的一生丰富多彩,激荡起伏,充满悲情色彩。
关键词:氧气 燃素说 科学 政治
摘 要:爱德华·布赫纳通过实验发现发酵过程可以在无细胞的条件下发生,这个发现解决了19世纪中后期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关于发酵性质的争论。布赫纳将酵母研磨过滤后得到的无生命物质称为酶,他认为发酵只是由可溶性酶进行的。他的实验和理论在当时产生了一些争议,这让酶理论逐步受到重视并启动了酶学的发展,并打开了现代生物化学的大门。
关键词:爱德华·布赫纳 无细胞发酵 酶 生物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