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话题
专题:现代技术的哲学反思

编者按:

       技术是形塑当代社会的最主要力量!它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凸显于文化、政治、艺术、生活等诸多领域。相比起1920年代即已发展基本成熟的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的学科建制化相对较晚。哲学与技术学会(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简称SPT)于1976年成立,首任主席是米切姆(Carl Mitcham),他也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界的老朋友。SPT每两年召开一次技术哲学专题的国际会议,还出版学术期刊《哲学与技术研究》(Techné: Research in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国内的技术哲学研究势头迅猛、方兴未艾。本期专题收集了4篇技术哲学论文,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准。陈敏的“马克思技术思想的转向:从本质主义到经验研究”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发现马克思的技术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向,从而突出其当代意义。谢弘毅、夏保华的“论恩斯特·卡普在技术哲学谱系中的再定位”扭转了通常把卡普作为“工程的技术哲学”谱系首要代表人物的看法,强调了卡普的人文技术哲学侧面。章文、田海平的“论杜威技术进步观及其认识演进”,梳理了从杜威的“观念就是技艺和技艺作品”,到维索戈洛德提出“人造物”观念的存在逻辑以及西克曼的“认知是一种技术人工物”,反思了“人类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信赖技术?”这一永恒问题。陶宇杰的“对立于单一文化的个体化技术:一种西蒙东式科技批判视角”研究了法国技术哲学家西蒙东的思想,主张通过作为文化与科技的共同中介的人,来解开单一文化与科技之间的病态结扣。希望本期的技术哲学专题,可以让更多学界同仁深入思考当代技术的哲学问题。

                                                                                                                                (专题策划:王巍)


观点
  • 马克思技术思想的转向:从本质主义到经验研究 ——基于MEGA2/工艺学笔记文献分析

    摘 要:传统研究往往把马克思技术思想凝结为“决定论”“异化”等命题,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恩格斯全集》(MEGA2) 等文献分析,发现其技术思想大致经过三个阶段、两次转向:第一阶段(1845 年之前)以“巴黎手稿”为标志,表现出技术本质主义的特征;第二阶段(1845-1850 年)以“布鲁塞尔笔记”为标志,转向对技术应用问题的研究;第三阶段(1850 年之后)以“伦敦笔记”等为代表,转向对工艺本身的经验性研究。其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以技术的经验性考察为基础展开了对资本主义技术应用的批判性反思,在方法论上实现了经验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体现了哲学与科学的贯通与融合。由此可见,马克思的技术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以及当代的人工智能研究都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 工艺学笔记 经验转向 技术哲学


    作者: 陈敏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9期
    页码: 1-9
  • 论恩斯特·卡普在技术哲学谱系中的再定位

    摘 要:恩斯特·卡普在米切姆构建的技术哲学谱系中一直作为“工程派技术哲学”的代表人物为人所知。国内部分学者对此提出的不同意见难以对米切姆的论断形成有力的质疑。事实上,卡普在历史上以人文学者的身份出现;在《技术哲学纲要》中,他既赞同用机械学定律理解生理活动,还支持以有机法则来解读外部世界;他反对盲目的技术崇拜和技术娱乐化,致力于捍卫文化进步和人文价值。根据卡普的思想与米切姆技术谱系划分标准的逐条比对,应将其重新定位为“人文派技术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将卡普归于人文派的技术哲学,有助于发掘出卡普技术哲学中被忽视的关于技术文化意义的思想。


    关键词:卡普 《技术哲学纲要》 技术哲学谱系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9期
    页码: 10-17
  • 论杜威技术进步观及其认识演进

    摘 要:杜威基于生存论角度,通过研究伽利略实验,提出以“操作性的技艺”为要义的关于技术进步的哲学观点。后世学者维索戈洛德从人类学角度、进而启发西克曼从认识论角度,进一步把握杜威所谓“观念就是技艺和技艺作品”,维索戈洛德提出“人造物”观念的存在逻辑,西克曼将其具体化,对杜威技术进步观的讨论就此转换进认识论领域。卢格德受西克曼基于时间维度的认识论启发,从本体论角度,借助非标准实用主义涌现论分析方法,指出杜威技术进步观中存在着时间化本体论的内核。从生存论到认识论再到本体论,这场由杜威开启的关于技术进步及其实质的探讨,持续近百年时间,构成较为清晰的学术发展脉络。


    关键词:杜威 技术进步 技艺 科技观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9期
    页码: 18-24
  • 对立于单一文化的个体化技术:一种西蒙东式科技批判视角

    摘 要: 法国技术哲学家西蒙东借助“个体化”概念描绘了个体同其所处中域相交互的动态生成过程。他将文化与技术的对立置于这一前设下讨论,指出了二者的对立是关于“人-文化”与“人-技术”的对立。当下技术在资本语境中的迅猛发展不仅忽视了作为文化与技术的共同中介的人,从而迫使文化走向单一文化;也导致了技术本身与科学在效率导向的专门化道路上渐行渐远。有鉴于此,西蒙东借其技术哲学表明:个体化技术整合并协调文化中的诸要素,使其反哺以该文化为中域而实存的个体。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生成运动中,才有可能解开单一文化与科技二者间的病态结扣。


    关键词:个体发生 中域 具体化 多样性


    作者: 陶宇杰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9期
    页码: 25-32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