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李醒民
作者介绍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发表论文
  • 论科学审美的功能
    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审美具有巨大的心理功能、文化功能、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科学审美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索的强大动机和动力,科学审美赋予科学以某种文化品位和价值、人性因素和人情味,科学审美是科学发明或科学发现的突破口,科学审美是科学理论评价或科学理论辩护的试金石。<br/>
    作者: 李醒民      
    卷期:2006
    页码: 8-15+110
  • 决不让《自然辩证法通讯》沦为学术腐败的温床
    <br/>
    作者: 李醒民      
    卷期:2006
    页码: 102-104
  • 科学和技术异同论
    科学和技术虽然有密切的关联和某些相同之处,但是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主要从追求目的、研究对象、活动取向、探索过程、关注问题、采用方法、思维方式、构成要素、表达语言、最终结果、评价标准、价值蕴涵、遵循规范、职业建制、社会影响、历史沿革、发展进步诸方面论述了二者的差异<br/>
    作者: 李醒民      
    卷期:2007
    页码: 1-9+110
  • 荒谬的逻辑,荒诞的考核——就本人的经验小议课题申请、学术评价及其他
    <正>大凡学术圈内的人都知道,要申请课题,就得按基金会的申请指南和有关要求填写一大堆表格。其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是,要详尽地写明研究计划,特别要把预期成果、前景和意义讲得头头是道,否则很难 <br/>
    作者: 李醒民      
    卷期:2007
    页码: 96-97
  • 哲人科学家眼中的科学理论的认知结构
    本文在澄清"科学理论的认知结构"一语含义的基础上,讨论了哲人科学家眼中的科学理论的两种认知结构——经验归纳认知结构和假设演绎认知结构,着重论述了对后者中的基本假设的认知问题。 <br/>
    作者: 李醒民      
    卷期:2012
    页码: 1-6+125
  • 哲人科学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特色——以批判学派和爱因斯坦为例
    本文以批判学派和爱因斯坦为例,从五个方面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哲人科学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色。这些特色是纯粹哲学家和一般科学家难以拥有或企及的。唯有既具科学创造的实践经历和深刻感受、又具敏锐的哲学头脑和深邃的哲学洞察的哲人科学家,才能在科学和哲学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双重伟大贡献。<br/>
    作者: 李醒民      
    卷期:2014
    页码: 13-19+125
  • 丁文江的知识论与批判学派的思想传承
    <p> 摘 要:丁文江虽然与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没有直接交往,但是,他的知识论却源于马赫和皮尔逊,并构成他在&ldquo;科学与人生观论战&rdquo;的思想武器。他在汲取他们的知识论的同时,也接受了他们的感觉论和怀疑论哲学。本文通过对原始文献的对比和分析,厘清了二者之间的接续状况和思想传承。<br /> 关键词:丁文江&nbsp; 马赫&nbsp; 皮尔逊&nbsp; 知识论&nbsp; 批判学派<br /> &nbsp;</p>
    作者: 李醒民      
    卷期:
    页码: 116-124
  • 王星拱的科学论
    <p> 摘 要:王星拱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和哲学家。他在主攻和讲授化学的同时,也对科学论颇感兴趣,并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本文重点论述了他的科学论的几个重要方面:科学及其心理根据,科学的本性,科学的价值。<br /> 关键词:王星拱&nbsp; 科学论&nbsp; 批判学派&nbsp; 科学的本性&nbsp; 科学的价值<br /> &nbsp;</p>
    作者: 李醒民      
    卷期:
    页码: 133-141
  • 破除“四唯主义”刻不容缓
    <p><span style="color: rgb(102, 102, 102); font-family: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justify;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摘&nbsp; 要:当今,在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学术界,&quot;四唯主义&quot;四处泛滥、恣意肆虐,严重制约学术进步,阻碍文化发展。所谓四唯主义,我指的是唯论文主义、唯刊物主义、唯数量主义、唯课题主义。唯论文主义唯论文马首是瞻: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对象,只要在粘点文化味道的部门供职,均以有无论文或论文的多寡作为评估或晋升的唯一准绳。作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作为少数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要求发表一定质量和数量的论文。但是, 不分青红皂白, 要求所有的大学老师和研究生 (在答辩前) 发表论文, 就没有这个必要;要求中小学教员发表论文, 则大可不必;要求幼儿园的教师发表论文, 更显得荒唐可笑。</span></p>
    作者: 李醒民      
    卷期:2017年3月第39卷第1期
    页码: 155-158
  • 论蔡元培的宗教观
    <div> 摘 &nbsp;要: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具有自己的宗教观。他就宗教的定义和命运,宗教与科学、哲学、文学的关系,以美术和美育代宗教发表了诸多见解。本文对他的宗教观做了全面的梳理和必要的评论,尤其就他的最核心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沉思,并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宗教必将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自行消逝;宗教不是美育或其他某种单一的东西所能取代的,取代它的是远大的理想、高洁的价值坐标和人生观、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对科学和文化创新的追求等等东西的复合。</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蔡元培 &nbsp;宗教 &nbsp;宗教观 &nbsp;以美育代宗教 &nbsp;宗教的命运</div> <div> &nbsp;</div>
    作者: 李醒民      
    卷期:2018年1月第40卷第1期
    页码: 105-114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