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泛心论在意识研究中重新崛起,与物理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理论交锋。针对组合难题这一泛心论经典困境,当代哲学家尝试从多个维度开拓新的解决路径。本专题围绕组合难题与泛心论—物理主义之争,精选了四篇最新研究成果,集中展示这一前沿领域的多元进展。第一篇陈晓平的“随附二元论与泛心论——基于系统一元论的泛心论研究”提出系统一元论视角下的随附二元论,将传统泛心论的主体加合问题转化为系统层级论题,尝试为破解组合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第二篇王振与杨点的“微观主体的组合不可能吗?”回应了当代泛心论面临的组合难题,指出微观主体的组合并无逻辑上的不可能性,尝试为长期以来对泛心论批评的概念混淆作出澄清。第三篇刘皓滢的“意识的本体论地位——如何从“泛心”回归“真心””批判了当代泛心论中难以理解的“泛心”概念,主张重新回归意识的表征性本质,以更具说明力的框架来界定意识的本体论地位。第四篇王晓阳与林崧驰的“普遍泛心论、普遍物理主义与新组合问题”深入分析了新近出现的普遍泛心论方案,揭示了其仍未脱离“新组合问题”的困境,并提出了一种“普遍物理主义”新方案,尝试在积极吸收泛心论理论优势的前提下,提供一条有效规避组合难题的新路径。本专题兼具理论创新与哲学深度,旨在推动当代意识研究中的泛心论与物理主义展开深层对话。
(专题策划:王晓阳)
摘 要:决定论通常被理解为关于世界因果秩序的哲学命题。然而,无论是主张所有领域的事件都由先前事件所决定的全局决定论,还是主张仅特定领域的事件由先前事件所决定的局部决定论,均面临严峻的理论挑战。决定论的支持者除了可以在坚持其命题式理解的同时尝试回应这些挑战外,一种更简洁且有力的回应方式是直接否认决定论本质上是试图描述世界因果秩序的哲学命题。范·弗拉森提出,包括经验主义在内的一些哲学观点本质上是行动者所秉持的哲学立场,而非意图描述客观事实的哲学命题。以这一视角重新审视决定论,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行动者可以采取的哲学立场——即在缺乏充分反对理由时,默认事件存在决定性因果解释,并在需要时积极寻找这种解释的态度。
关键词:决定论 哲学立场 因果解释 经验主义 范·弗拉森
摘 要:明清时期,汉中府的农业开发与政区调整呈现动态互动关系。在人口方面,经历了明代前中期增长、明末清初锐减、乾嘉时期恢复、道光后递减四个阶段;农业垦殖则呈现由平原向山地扩展的趋势,至乾嘉时期达到顶峰,仅清初出现短暂荒芜。与之相应,政区建制自明中叶开始频繁调整,经过多次析分增置,到乾嘉时期才趋于稳定。研究发现,人口波动直接推动政区调整,而移民引入的农业技术革新则是深层动因。通过土地开垦和技术改良,区域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最终促成清末稳定的县域格局。这一历史进程不仅揭示了人地关系的演变机制,也为当前秦岭生态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参照。
关键词:明清时期 汉中府 农耕技术 政区调整
摘 要:新中国成立伊始,工业基础薄弱,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和技术援助。电力工业作为其他工业发展的根基,需优先建设。热电厂由于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等优势备受青睐。“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电力项目占25项,其中热电厂有23项,占92%。包头作为“一五”时期国家重点打造的新型重工业城市,苏联援建的5个项目部署在此,含两座热电厂,这两座电厂对中国钢铁工业、国防工业的建设及早期发展意义非凡。本文以包头第一热电厂为例,充分挖掘该厂档案资料和相关史料,阐述其选址、设计、建设的整个过程,分析苏联火电技术向我国转移的内容、路径及特点,探讨苏联专家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揭示该厂建成对包头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火电工业 苏联援助 “156项工程” 包头热电厂
摘 要:科技成果转化是当代中国科技管理情境中产生的重要概念,是体现科学与技术新型动态关系的载体,其前端联系着知识自身的演化,末端联系着转化的创新实践,呈现为有效用的知识形态,体现出知识的本性和本质及其限度;转化机会源于科技成果的实用价值属性,表征科学知识具有工具意象,在社会效用观念作用下可能进入实践性操作;科技成果转化机会为科技成果与社会形成双向建构提供契机,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从哲学上对其剖析,以此审视科技与社会融合发展的社会行动现象。
关键词:科技成果 转化机会 科技成果转化机会
摘 要:“猫头鹰”概念是专长研究在决策机制和公众参与方面的理论创新,旨在理顺专家与公众间关系。现有研究多停留在介绍和批判“猫头鹰”机制,而缺乏基于实际案例的探讨。文章以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为例,探讨“猫头鹰”机制的现实可能性。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在成员多样性、依赖专长、沟通交流、技术共识评估、理想功能实现等方面总体与“猫头鹰”机制相符,但在技术讨论与政治讨论两阶段、非主流成员与观点融入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性。这既体现出规划作为本地利益技术的特殊性,也说明“猫头鹰”机制仍受限于理论与实践的张力。
关键词:技术决策 专长与经验研究 责任规划师 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