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泛心论在意识研究中重新崛起,与物理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理论交锋。针对组合难题这一泛心论经典困境,当代哲学家尝试从多个维度开拓新的解决路径。本专题围绕组合难题与泛心论—物理主义之争,精选了四篇最新研究成果,集中展示这一前沿领域的多元进展。第一篇陈晓平的“随附二元论与泛心论——基于系统一元论的泛心论研究”提出系统一元论视角下的随附二元论,将传统泛心论的主体加合问题转化为系统层级论题,尝试为破解组合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第二篇王振与杨点的“微观主体的组合不可能吗?”回应了当代泛心论面临的组合难题,指出微观主体的组合并无逻辑上的不可能性,尝试为长期以来对泛心论批评的概念混淆作出澄清。第三篇刘皓滢的“意识的本体论地位——如何从“泛心”回归“真心””批判了当代泛心论中难以理解的“泛心”概念,主张重新回归意识的表征性本质,以更具说明力的框架来界定意识的本体论地位。第四篇王晓阳与林崧驰的“普遍泛心论、普遍物理主义与新组合问题”深入分析了新近出现的普遍泛心论方案,揭示了其仍未脱离“新组合问题”的困境,并提出了一种“普遍物理主义”新方案,尝试在积极吸收泛心论理论优势的前提下,提供一条有效规避组合难题的新路径。本专题兼具理论创新与哲学深度,旨在推动当代意识研究中的泛心论与物理主义展开深层对话。
(专题策划:王晓阳)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全方位赋能并重塑出版业发展。然而,人工智能技术在给出版业带来新的动力与活力的同时,引发了如虚假信息、侵犯隐私等诸多伦理风险与挑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文章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领域的主要应用场景及其对出版业知识生产主体地位的挑战、技术缺陷与滥用损害出版价值、偏见与歧视损害出版正义等伦理困境与挑战,提出通过深化跨学科研究、完善政策法律监管、加强行业自律等应对策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业得到合理、公正和安全的使用,构建人工智能时代新型和谐出版生态关系,更好地服务于推动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增进人类福祉。
关键词:人工智能 科技伦理 出版伦理 融合发展 因应策略
摘 要:近代中国的一批科学概论著述由科学家(工程师)和哲学家共同构成作者群体,勾勒出科学人文主义多元、宽泛、复杂的早期图景。具体表现为科学家与科学哲学(科学史)家兼具的角色、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结合的论域、突出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重点、推行科学教材与科学教育的实践。对此,时人的评价主要有科学和社会、作为社会文化的科学文化、面向社会大众的科学普及等三条线索。当代的启示在于科学概论著述从科学思想、科学文化、科学运动等三个层面促进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透过科学概论著述而折射出的科学人文主义,不仅是科技转型历程的一个别样注脚,亦构成近代中国富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源泉。
关键词:科学概论著述 科学人文主义 科学精神 科学教育 科学哲学
摘 要:海曼·巴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2006年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得者。巴斯在代数K-理论、数论、群论、代数几何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代数K-理论这一数学分支。巴斯担任了美国数学会主席和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对数学与数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巴斯及弟子与中国学者也有密切的学术联系,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
关键词:海曼·巴斯 代数K-理论 数学教育 美国数学会
摘 要:在《哲学、科学、常识》一书中,陈嘉映同时批评固守普适理论梦想的哲学家,以及笃信科学已经或者必将确立普世理论的科学主义者,继而指出哲学的任务“意在克服常识的片段零星,它对经验进行反省,进而揭示自然概念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认为这一论述逻辑立足于自然概念与科学概念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并不符合语言活动的实际情况,过于强调这一对立还会让哲学成为一种否定性的工作,无法通过建构“一般理论”来讲述“完整的故事”,继而具有“明确的意义”。
关键词:普适理论 一般理论 自然概念 科学概念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