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黄华新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科学哲学跨学科研究的新走向——第十一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综述
    <正> 炎炎夏日,暑气逼人。但具有避暑胜地之称的温州雁荡山,却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伴随这丝丝凉意,“第十一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也于2003年8月18至22日如期而至。正如人们在评价上一届全国科学哲学会议的成功时,认为“十”是圆满的标志一样,此次的“十一”也意味着中国科学哲学事业的新的开端,我们正是站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哲学系、温州大学主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山西大学哲学系、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科学技 更多还原
    作者二:胡娟  
    作者: 黄华新      
    卷期: 2003
    页码:107-109
  • 隐喻认知的语义对称性问题

    摘 要:通常认为,隐喻表达在认知上具有不可逆性,即本体和喻体在语句中的地位是非对称的,交换本体和喻体会极大地改变语义甚至使语句不可理解。但作为隐喻理解基础的相似和类比,却都是典型的对称关系。本文以基于情境语义学讨论隐喻在对称性上表现出的矛盾属性,根据是否可以抽象出相同的情境类型作为认知框架,区别了强对称、弱对称和非对称三种隐喻表达,并结合语义演算说明对称与非对称的在语义解释中的体现,尝试消除隐喻在对称性问题上的不一致。最后,基于该对称性问题的讨论,认为隐喻的认知机制不是单一的类比或范畴化,具有对称性特征的类比过程和具有非对称性特征的范畴化过程都作为语义生成的一部分,在隐喻理解中被保留。


    关键词:隐喻认知 不可逆性 对称性 情境语义学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1期
    页码:36-44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