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刘钝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阿基米得、刘徽关于圆的研究之比较
    圆是较常见、较复杂、而又完美与和谐的一种几何图形,因而在古代,对于圆的知识了解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数学水平的标尺。本文即试图通过阿基米得(Archimedes,前287—212)、刘徽(约3世纪)有关工作的分析比较,揭示古代希腊和中国这两个不同数学体系的特征,并就这种差异与各自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作一粗浅的讨 更多还原 <br/>
    作者: 刘钝      
    卷期: 1985
    页码:51-60+80
  • 清初历算大师梅文鼎
    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是清初被誉为“历算第一名家"的民间天文、数学家。他生当西方科学传人中国的时代,毕生致力于阐发西学要旨、表彰中学精华,对于整个清代的学术思想都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这一人物的思想和活动,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中<br/>
    作者: 刘钝      
    卷期: 1986
    页码:52-64+79-80+51
  • 博学的绅士——弗朗西斯·高尔顿
    有人说他是种族主义者和法西斯蒂的精神鼻祖,有人说他是人类追求自身完美这一崇高目标的化身,他的知识系统可称得上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大拼盘,他是历史上罕见的“巨人”式学者,他的著作早已成为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老古董,他的工作是当代一系列闪光的科学成就的源泉。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同时遭来如此多互相矛盾的诋毁和赞誉呢?让我们追寻他的生活足迹作一番考察,然后再对其历史功过给出公允的评价吧。 更多还原 <br/>作者二:苏淳&nbsp;&nbsp;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br>作者三:苏淳,男,1945年10 月6日生,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大研究生院硕士,1983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副教授。两人曾合作进行彼得堡数学学派的系列研究,陆续发表过切比雪夫、马尔科夫、李雅普诺夫的评传,见本刊 6卷6期,8卷4期、9卷2期等。&nbsp;&nbsp;<br>
    作者: 刘钝      
    卷期: 1988
    页码:57-70
  • 从徐光启到李善兰——以《几何原本》之完璧透视明清文化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欧几里得(Euclid,330—275B.C)的十三卷《原本》被视为西方科学的典范。两千多年来,它被译成各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科学的“圣经”。在近代欧洲,“几何学家”即指数学家,“几何学精神”就是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为特征的理性精神。1607年,利玛窦(1552—1610)和徐光启(1562—1633)以《几何原本》为名,将这一历史名著的前六卷翻译成中文。“几何”二字是中国固有词汇,冠诸于“原本”之前用以指代广义的数学,这与古希腊先哲的初衷是一致的;欧几里得的著作当然不仅仅囿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几何学”。 更多还原 <br/>
    作者: 刘钝      
    卷期: 1989
    页码:55-63+80
  • 清初民族思潮的嬗变及其对清代天文数学的影响
    <正> 研究清代的科学社会史,必须正视清王朝系由一个少数民族所建立这一事实。诚然,中国历史上不乏异族入主中原的先例,但与北朝和元代的统治者们相比,清初的君主们似乎面临着汉族知识分子更强烈的精神反抗,此外他们还不得不提防西方科技文明对中国千年封建道统的冲击。为了表明自己移宅中土的合理性,满清的皇帝需要比他们的前朝统治者表现得<br/>
    作者: 刘钝      
    卷期: 1991
    页码:42-52+80
  • 介绍台湾三位科学史研究者
    <正>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学术交往日渐频繁,我们对台湾科学史同行的工作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中国科学史领域里,台湾的学者们正以一个引人注目的加速度前进,其研究成果也已引起国际间同行们的瞩目。就研究队伍而言,不仅有陈良佐、刘广定,李国伟等知名学者成果累累,更有一批中年科学史家迅速崛起,在知识结构、研究方法、思想之深度,以及驾驭历史材料的能力等方面都显示了相当的实力。这里仅以简短的篇幅,对其中三位佼佼者以及他们的工作略作述评。<br/>作者二:江晓原&nbsp;&nbsp;中国科学院<br>
    作者: 刘钝      
    卷期: 1991
    页码:68-74
  • 中国古代数学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正> Ⅰ相对于同时代其他民族或地域的数学,中国古代数学有哪些显著的特征? 在世界数学发展的脉络乃至人类科学思维演进的长河中,中算家的思想、方法和成就占有何等位置? 在数学观念和成果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华古算为人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 在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库恩当年阅读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时的奇妙经历一再地浮现在作者脑海:刚开始这位哈佛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对书中那么多“明明荒谬之处”感到困惑,而当他一朝顿悟“可以从一开始就一贯采取另一种方式阅读”时,“这些困惑突然消失了。”现在让我们作一个假设:如果库恩当年读的不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而是欧几里得《原本》,那么他还会先是遇到类似的困惑继而获得产生“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概念那样的灵<br/>
    作者: 刘钝      
    卷期: 1993
    页码:47-54+80
  • 理性批判主义的意义
    <br/>
    作者: 刘钝      
    卷期: 1999
    页码:4-5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