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
摘要:网络游戏作为第九艺术的形式之一,近些年在道德上屡遭批评。然而,对于网络游戏是否可以"教授"道德,以及其教授道德的路径,却鲜有探讨。在阿尔塞斯研究方法的启示下,研究者运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结合五位玩家的游戏日记,以及研究者在游戏世界中长达一年的游戏生活,尝试从美德伦理学视角揭示网络游戏"教授"玩家道德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游戏在培养适度、协商以及模仿等方面具有优势,这些方面对促进玩家的道德发展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网络游戏;美德伦理学;实践智慧;道德教育
摘 要: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儿童休闲生活的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可能诱发阻碍儿童发展的道德风险点。为了保护儿童免受网络游戏道德风险的伤害,本研究在文献梳理和游戏分析的基础上,以塞伦、齐默尔曼和费尔南德斯的游戏分析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家政策文本中的学生品德发展评价标准,建构了本土化的网络游戏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专家、游戏者、教育者等多方的访谈和调查,最终拟制出针对儿童网络游戏的道德评价标准,为儿童健康使用网络游戏,更好防范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引发道德风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网络游戏 评价标准 道德 道德风险点
摘 要:交往文化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影响深刻,网络游戏交往文化中的道德风险亟须研究。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对网络游戏交往文化的道德风险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发现网络游戏中词义贬降的交流习惯易使儿童的道德认知、行为出现偏差、失范的风险,对儿童的污名化易引发儿童自我认同危机;成人文化侵扰了儿童的同辈交往,迫使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表达遵从成人的话语体系,这加剧了儿童复制成人不良行为的风险;道德边界模糊的交往场域使儿童更易推卸道德责任。为此,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游戏公司需要更审慎周致地站在儿童立场关心儿童的道德发展。
关键词:儿童 网络游戏 交往文化 道德风险 扎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