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关增建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传统365 1/4分度不是角度
    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独特的365 1/4分度体系,反映的是圆心角概念。本文对之提出不同意见,并就相应的天文测度思想进行分析。一365 1/4分度方法的产生,源于人们标示天体空间方位的需要。古人在观测中发现,太阳在一个回归年中逆天运行一周,而回归年的长度约为365 1/4日,据此,他们分日所行道为365 1/4段,称每一段为一度,以日行一度为率,推算太阳一年四季的星空间方位。此即晋刘智所云:“昔者圣王治历明时,……分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定日数。”按日行距离定位,这接近于弧座标之义,而非圆心角概念。这里,不能把度理解成角度,只能按 更多还原 <br/>
    作者: 关增建      
    卷期: 1989
    页码:77-80+33
  • 中国古代的时间观念
    <正> 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基本物理量。从科学的角度讨论古人所持有的时间观念,是科学思想史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一、关于时间的定义我国古代对时间概念的探索,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开始。《管子》一书中有《宙合》篇,西汉刘向释篇名曰:“古往今来曰宙也。”这里“宙合”的“宙”,即指抽象意义的时间。<br/>
    作者: 关增建      
    卷期: 1991
    页码:50-56+80
  • 中国古代星官命名与社会
    <正> 星空划分和命名,是天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天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于观测和研究的需要,人们把星空分成不同的区,区内的恒星分成大小不等的群,群内的星用假想的线联系起来,组成各种图形,并赋予相应的名称。这样的群,现代叫做星座,古代称为星官,星官下属的星,也被赋予了名称。 更多还原<br/>
    作者: 关增建      
    卷期: 1992
    页码:53-61
  • 略谈中国历史上的弓炸弹力测试
    略谈中国历史上的弓炸弹力测试关增建弓(包括弩)是古代一种重要武器,在狩猎及战争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弓弩的重视,使得古人孜孜不倦地探求其制做之道,并由此形成了定量测试弓体弹力的方法。古人还把这种测试方法应用到弓的制做和性能的改善方面,并对弹力和... 更多还原<br/>
    作者: 关增建      
    卷期: 1994
    页码:50-54
  • 日食观念与传统礼制
    日食观念与传统礼制关增建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当代人们对日食的关注,或出于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需要,或出于对天文现象的好奇,很少有人把它同礼仪制度相联系。但在古代中国,人们对日食的重视,却导致了一种程式化的日食救护仪式的产生,这使得日食成为能够对传统礼制产... 更多还原<br/>
    作者: 关增建      
    卷期: 1995
    页码:47-55+80
  • 中国古代关于空间无限性的论争
    本文回顾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关于空间无限性的论争,指出:中国古代存在着空间有限与无限两种认识,古人在探讨空间有限与否这一问题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们对空间性质的认识,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中国古人对无穷空间结构的探讨源于先秦,后来受佛教影响,形成了广为人知的“天外天”说,即认为在我们生存的天地之外还存在无穷多类似的天体系统。这一理论得到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赞同,但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尤其是受到了元代思想家史伯深刻而又尖锐的批判。<br/>
    作者: 关增建      
    卷期: 1997
    页码:48-55
  • 祖冲之对计量科学的贡献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科学家 ,对计量科学做出了很大贡献。他重视测量中的精度问题 ,重视对计量基准的搜集和保存。他对前代度量衡标准器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在时间计量方面 ,他对基本计时单位回归年、朔望月和时刻制度都做过探讨 ,他的探讨促进了传统历法的进步。对计量问题的关注是他在科学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他的个别工作也有欠严谨之处 更多还原<br/>
    作者: 关增建      
    卷期: 2004
    页码:68-73+111
  • 登封观星台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结合对登封观星台的历史演变及相关背景资料的分析,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登封观星台的历史文化价值,指出:登封观星台是中国传统地中概念的实物见证,是影响中国天文学史发展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实物见证,是元代中国天文学高度发达的实物见证,并在中外天文学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br/>
    作者: 关增建      
    卷期: 2005
    页码:82-87+114
  • 量天度地衡万物——中国古代度量衡标准器的发明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前人的发明。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等等,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都是技术发明推动的结果。即使到了近代,科学的发展走在了技术的前面,科学也仍然要转化为技术发明,才能推动社会发展。社会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享受着古人的发明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情,去研究、去厘清古人究竟发明了什么。对科学史工作者来说,这尤其是一种义务。<br/>
    作者: 关增建      
    卷期: 2014
    页码:112-114
  • 模拟漏刻:古代兵书记载的两种计时法
    <p>摘要:中国古代的漏刻进行连续计时,一天分为白天、黑夜两段,这种时间计量需要三方面的配合:漏刻的均匀水流,百刻制,以及昼漏、夜漏交替进行所需的改箭。漏刻之外,古人还进一步尝试研制出多种计时方法,如兵书记载的数步计时法、数珠计时法,通过人力,开展步行、拨珠活动,并进行计数。文章指出,两种计时法都预设了一昼夜百刻;当步行、拨珠操作长时段运行,即可以视作速度均匀,这其实是模拟漏刻计时过程中均匀水流导致水位变化的量化;两种计时法分白天、黑夜不同时段进行,需要参照不同日期昼夜长短数据,这与漏刻计时过程中的改箭活动有相通之处。两种计时法的出现,反映出漏刻精度逐步提高的同时,时间计量进入的发展新阶段。</p><p><br/></p><p>关键词:时间计量;漏刻;昼夜长度;数步;数珠</p><p><br/></p>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3期
    页码:64-69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