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陆群峰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转基因技术之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分析
    <div> 摘 &nbsp; 要:比较分析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存在的&ldquo;原因&rdquo;&mdash;&mdash;&ldquo;四因&rdquo;后发现:在质料因上,传统育种技术是&ldquo;选择&rdquo;好的质料而转基因技术是&ldquo;制作&rdquo;新的质料;在形式因上,传统育种技术是&ldquo;改良&rdquo;自然物种形式而转基因技术是&ldquo;创造&rdquo;人工物种形式;在动力因上,在传统育种技术中人力是&ldquo;助推力&rdquo;而在转基因技术中人力是&ldquo;主导力&rdquo;;在目的因上,在传统育种技术中内在的目的依然剩余不少而在转基因技术中内在的目的正在被人类的外在的目的所取代。由此,传统育种技术培育的作物依旧保留着不少内在的本性,而转基因技术培育的作物的本性主要是由人类外在的赋予的。因此,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具有本体论上的本质性差异。</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 &nbsp;本体论 &nbsp;四因说 &nbsp;本性</div>
    作者: 陆群峰      
    卷期: 2017年9月第39卷第5期
    页码:98-106
  • 技术人工物的“非自然性”分析何以可能
    <p>摘要: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quot;自然&quot;概念揭示出了作为内在本性的&quot;自然&quot;。对&quot;自然&quot;的追问,可以把握&quot;非自然性&quot;的内涵。&quot;非自然性&quot;表征的是远离自然的情况,即去&quot;内在规范性&quot;和&quot;内在目的性&quot;的程度。荷兰学派的&quot;结构——功能&quot;双重性理论为我们分析技术人工物的&quot;非自然性&quot;提供了一条内在性路径。由此,可以通过分析技术人工物&quot;结构&quot;去&quot;内在规范性&quot;和&quot;功能&quot;去&quot;内在目的性&quot;来界定技术人工物的&quot;非自然性&quot;。在技术人工物&quot;结构&quot;制造和&quot;功能&quot;呈现中,技术力量和要素越凸显而自然力量和要素越消退,那么其&quot;结构&quot;去&quot;内在规范性&quot;和&quot;功能&quot;去&quot;内在目的性&quot;就越多,如此,其&quot;非自然性&quot;就越高。因此,技术人工物的&quot;非自然性&quot;分析具有可能性。&nbsp;</p>
    作者: 陆群峰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6期
    页码:32-39
  • 论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方式的公民科学
    <p>摘 要:公民科学是一种让公众直接参与到具体科学研究项目中的知识生产新模式。公民科学倡导知识论层面的科学民主,强调公众专长对知识生产的价值。在公民科学范式下,公众与科学的关系在重构,公众既是科学知识的消费者,又是科学知识的生产者,是知识共生机制的重要力量。公众对知识生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数据的收集和数据的共同创造。公民科学是开放科学的一种实践路径,通过让公众参与科学研究以理解和信任科学,这样,公众与专家在互动中实现互信,从而利于走出单向度信任机制的困境以重建科学公信力。因此,公民科学具有重要性和可能性,但其也存在限度,所以走向“负责任” “适度”公民科学具有合理性。</p><p>关键词:公民科学 知识共生 科学公信力</p><p><br/></p>
    作者: 陆群峰      
    卷期: 2023年5月第45卷第5期
    页码:104-111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