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朱一文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再论中国古代数学与儒学的关系 ——以六至七世纪学者对于礼数的不同注疏为例
    <div> 本文通过分析贾公彦、孔颖达、甄鸾、李淳风等对于《仪礼&bull;丧服》&ldquo;去五分一以为带&rdquo;的注疏、注释,揭示出诸家对于礼数的数理解释不尽相同。具体来说:一、贾、孔等遵循注疏儒家经典的做法,把数学知识作为儒经的一部分,他们对于礼数的理解是依据汉字结构,其算法实施不需要筹算;二、甄、李等则重新组织儒家经典以适应当时数学著作的体例,他们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礼数,其算法有一个筹算过程。从历史语境来看,这发生在甄鸾扩展数学应用范围,以及唐代政府注疏儒经和注释算经活动的背景下。本文认为我们需要拓展中国古代数学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数学与儒学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据《周礼》所载,周代九数是周礼的一部分;之后,九数发展为以《九章筭术》为代表的相对独立于儒学的数学体系;另一方面,至唐代,学者们通过注疏儒经也发展出相对独立的数学体系。因此,诸家对于礼数的不同注解反映出:儒经数学是儒学天然的一部分,算经数学则是相对独立于儒学的知识体系,尽管甄鸾、李淳风等通过《五经筭术》试图重建数学与儒学的紧密联系。</div> <div> 礼数 中国古代数学 儒学 《五经筭术》 《仪礼》</div>
    作者: 朱一文      
    卷期: 2016
    页码:81-87
  • 儒家开方算法之演进 ——以诸家对《论语》“道千乘之国”的注疏为中心
    <div> <span style="font-size: 7.5735px;">摘 要:中国传统数学源远流长,筹算开方术是其中重要的成就之一。不过,以往学术界较少关注儒家的算法传统。在两汉经学争论的背景之下,汉儒包咸、马融等对《论语》&ldquo;道千乘之国&rdquo;的注解隐含了一个数学问题,且未述算法。梁代皇侃《论语义疏》以切割图形进行开方,与筹算方法不同,是为儒家开方算法之兴起。之后,唐代孔颖达、贾公彦,宋代邢昺、朱熹,元代许谦,清代刘宝楠等学者继续在儒学研究中探讨发展儒家开方算法。北周甄鸾《五经筭术》以筹算开方术解&ldquo;道千乘之国&rdquo;,唐代李淳风等注释《五经筭术》并立于学官,试图统一算法,未获成功。清中叶戴震整理古算书,给予《五经筭术》以正面评价。晚清以降,数学的专业性与独立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认可。因之,算家对&ldquo;道千乘之国&rdquo;的解释逐渐被接受,而儒家的算法传统则逐渐被遗忘。</span></div> <div> &nbsp;</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7.5735px;">关键词:《论语》&nbsp; &ldquo;道千乘之国&rdquo;&nbsp; 开方算法&nbsp; 《五经筭术》&nbsp; 儒学</span></div>
    作者: 朱一文      
    卷期: 2019年2月第41卷第2期
    页码:49-55
  • 史料与方法: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思考
    <p>摘要:自李俨、钱宝琮始,国内外学者开始用现代数学方法整理古代数学遗产,并建立了中国数学史学科的研究范式。20世纪80年代起,吴文俊倡导对于中国古代数学的&quot;古证复原&quot;,提出了数学史研究&quot;古为今用&quot;的目标。今天的中国数学史研究正向广度与深度两方面拓展。从数学史研究的方法论来看,存在三个互相关联并需要反思的理论议题。第一,辉格解释问题,其实质在于探究现代数学对古代数学的解释限度;第二,史料问题,其目的在于探讨古代数学实作传统的多样性;第三,古为今用问题,它与前两个议题及数学史的学科定位有关。数学史的研究实践正通过独有的方式探讨上述议题,因此长期存在于研究中的内史与外史之争论是没有必要的。</p><p><br/></p><p>关键词:中国数学史;方法论;辉格解释;史料;古为今用</p><p><br/></p>
    作者: 朱一文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3期
    页码:77-84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