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仪德刚
作者介绍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发表论文
  • 中国古代“力”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力"是一个极具抽象意义的概念,它在中国古代最早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由"力"组成的词语成百上千且其内涵日益丰富,用法也十分灵活。尽管古人善用形象化的表述或类比方法如以鸟的奋飞、以重释力、人筋的发力形为等去理解内涵日趋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力,但究其本意还是指人力、畜力、风力等较为具体直观的自然力,并终因固守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而错失归纳出力与运动的本质关系。本文以古文献为基础,梳理"力"的概念及其内涵演变,并阐述其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力学经验和知识进化的文化传统。 <br/>作者二:冯书静&nbsp;&nbsp;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br>
    作者: 仪德刚      
    卷期: 2014
    页码:52-57+126
  • “势”在中国古代表示与力相关的含义及其变化
    <p> &nbsp; 摘 要:中国先秦学者创造了&ldquo;势&rdquo;这个极具丰富内涵的抽象概念,它的本义是源于描述与种植有关的一种体力或能力,后人把它广泛运用于描述材料的弹力、应力、水的浮力、重力等古人未明确表达出来的各种自然知识,古人还常用它来解释某些隐含着与现代力学术语中诸如重力势能、动能或冲量等相类似的自然现象,以此类比或推理出某种客观存在中的情形、状态、式样、客观条件或其他不可逆转的趋向等。中国古人这种用&ldquo;势&rdquo;宽泛地解释那些难于认知的客观现象的方法在人类文明史上独具东方特色,但从现代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途径和认知规律上来看,这也许削弱了古人进一步探究事物本质的动机和热情。<br /> &nbsp; 关键词:势&nbsp; 含义&nbsp; 力学史<br /> &nbsp; 作者二:冯书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p>
    作者: 仪德刚      
    卷期:
    页码:88-93
  • 早期机器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div> <span style="font-size:12px;">摘&nbsp; 要: 人类对于仿人机械的幻想自古有之,工业革命后传统工匠突破了依靠复杂工艺来提供自动机械的动力源问题,电动机等新技术的出现使早期机器人诞生成为现实。西方早期机器人知识在清末通过报刊、电影、小说等形式传入中国;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关于机器人知识的新闻报刊,搜集与机器人题材有关的电影及小说,进而分析近代早期机器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方式及影响,探讨民国时期民众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态度及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span></div> <div> &nbsp;</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12px;">关键词:&nbsp; 机器人&nbsp; 民国时期&nbsp; 西学</span></div> <div> &nbsp;</div>
    作者: 仪德刚      
    卷期: 2018年11月第40卷第11期
    页码:74-81
  • 中国古代的侯
    <p>摘要:&quot;侯&quot;的本意是射箭用的靶子。中国宗法制度早在商周成熟,严密的等级制度规定了衣、食、住、行、用的等级界限,作为礼器的侯必然因等级不同而形制各异。射侯是先秦最重要的礼射内容之一,射礼是五礼六艺中最重要的礼仪制度,后世出土的有关射侯的青铜礼器较多,甲骨文、金文及传世的经书类文献也庞杂了相关内容。前代学者从文字训诂学层面上对侯的起源多有论述,但就其形制的变迁及使用细节等鲜有涉猎。结合考古资料和《考工记》&quot;梓人为侯&quot;篇,对中国古代侯的使用及演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整理。</p>
    作者: 仪德刚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6期
    页码:70-80
  • 《梦溪笔谈》“弓有六善”再考
    <p>摘&nbsp; &nbsp;要:闻人军曾认为沈括在撰写《梦溪笔谈》时最早提出了&quot;弓有六善&quot;,虽然比《梦溪笔谈》成书还早的唐代王琚所著的《射经》中也有&quot;弓有六善&quot;,但应是后人补遗。黎子耀并不认同,提出了&quot;弓有六善&quot;之说可能源于《易经》。闻人军又刊文维持已见。基于多年的传统筋角弓制作经验和传统射术的训练,本文作者仔细考证了&quot;弓有六善&quot;的具体含义及其实用效果,结合《考工记》所载的制弓术重新考评了闻人军所理解的弓体性能问题,并就其中双方争论的焦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p><p><br/></p><p>关键词:弓有六善; 梦溪笔谈; 制弓术; 筋角弓;<span class="rowtit"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5px 0px 0px; display: table-cell; vertical-align: top; line-height: 26px; font-weight: bold; width: 8px;"></span></p><p class="keywords"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line-height: 26px; color: rgb(102, 102, 102); word-break: break-all; display: table-cell;"><br/></p><p><br/></p>
    作者: 仪德刚      
    卷期: 2019年第41卷12期
    页码:1-5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