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先秦学者创造了“势”这个极具丰富内涵的抽象概念,它的本义是源于描述与种植有关的一种体力或能力,后人把它广泛运用于描述材料的弹力、应力、水的浮力、重力等古人未明确表达出来的各种自然知识,古人还常用它来解释某些隐含着与现代力学术语中诸如重力势能、动能或冲量等相类似的自然现象,以此类比或推理出某种客观存在中的情形、状态、式样、客观条件或其他不可逆转的趋向等。中国古人这种用“势”宽泛地解释那些难于认知的客观现象的方法在人类文明史上独具东方特色,但从现代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途径和认知规律上来看,这也许削弱了古人进一步探究事物本质的动机和热情。
关键词:势 含义 力学史
作者二:冯书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摘 要:闻人军曾认为沈括在撰写《梦溪笔谈》时最早提出了"弓有六善",虽然比《梦溪笔谈》成书还早的唐代王琚所著的《射经》中也有"弓有六善",但应是后人补遗。黎子耀并不认同,提出了"弓有六善"之说可能源于《易经》。闻人军又刊文维持已见。基于多年的传统筋角弓制作经验和传统射术的训练,本文作者仔细考证了"弓有六善"的具体含义及其实用效果,结合《考工记》所载的制弓术重新考评了闻人军所理解的弓体性能问题,并就其中双方争论的焦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弓有六善; 梦溪笔谈; 制弓术; 筋角弓;
摘 要:新中国成立伊始,工业基础薄弱,苏联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和技术援助。电力工业作为其他工业发展的根基,需优先建设。热电厂由于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等优势备受青睐。“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电力项目占25项,其中热电厂有23项,占92%。包头作为“一五”时期国家重点打造的新型重工业城市,苏联援建的5个项目部署在此,含两座热电厂,这两座电厂对中国钢铁工业、国防工业的建设及早期发展意义非凡。本文以包头第一热电厂为例,充分挖掘该厂档案资料和相关史料,阐述其选址、设计、建设的整个过程,分析苏联火电技术向我国转移的内容、路径及特点,探讨苏联专家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揭示该厂建成对包头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火电工业 苏联援助 “156项工程” 包头热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