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王大明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第一届全国金属史学术会议简讯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金属史学科委员会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金属史学术会议,于1985年11月24日至29日在浙江绍兴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专家学者共32人参加了会议,提交会议的论文共有28篇。会议由金属史学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华觉明副教授主持,中国铸造学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沈嘉 更多还原
    作者: 王大明      
    卷期: 1986
    页码:78
  • “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座谈会纪要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最近邀请北京部分理论工作者召开了“加强交叉学科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座谈会。座谈会于三月十九日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北京的有关研究机构、
    作者二:李真真  
    作者: 王大明      
    卷期: 1986
    页码:1-11+79
  • 试论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的社会声望问题
    一、引言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家在中国社会中始终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而是隶属于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阶层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特殊之处在于:(1)虽然按照目前流行的一般观点来看,中国古代曾经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但科学家群体仍然是远在古代就已形成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中最年轻的成员,这不过是二十世纪以来才发生的事 更多还原
    作者: 王大明      
    卷期: 1988
    页码:36-42
  • 弥补文化裂痕的努力——访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正> 1959年,C.P.斯诺在剑桥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这次演讲在欧美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因为它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大缺陷,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文化与以文学为代表的人文文化正在出现着越来越大的裂痕。事实上,早在斯诺之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就曾感觉到了这种分裂的危险,他一再 更多还原
    作者: 王大明      
    卷期: 1991
    页码:77-79
  • 印度物理学家萨哈
    <正> 1953年的9至10月,来自世界各地的贺信象雪片一样地飞向印度城市加尔各答,发信者中间包括若干鼎鼎大名的人物,如:丹麦的玻尔,德国的海森伯、玻恩和哈恩,美国的费米、劳伦斯、奥本海默和康普顿兄弟,法国的约里奥。居里,还有英国的琼斯和李约瑟等。这些贺信是为了祝贺一位印度人:米格那德·萨哈(Meghnad Saha)的60寿辰而来。那么,萨哈究竟何许人也,能劳动众多科学大师向他 更多还原
    作者: 王大明      
    卷期: 1992
    页码:68-79
  • 拉曼:土生土长的印度科学家
    拉曼:土生土长的印度科学家王大明,郭振华他是有福的,因为他的名望并没有比他的真实更光亮。──泰戈尔历史是以往全部客观存在的总和,但历史事件却不是以往全部事件的总和。例如距今半个多世纪的1930年,肯定发生过许多事情,但能为人们所记忆的却寥寥无几,在这... 更多还原
    作者二:郭振华  陕西宝鸡师范学院现代物理教研室
    作者: 王大明      
    卷期: 1994
    页码:62-74
  • 批判的武器与对武器的批判
    <正> 科学,亦即西方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作为一种理性和实用文化的结合体,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在中国近代以来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传播。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它曾作为一件重型的批判武器被国人使用,其锋芒所指,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自“五四”以来,特别是之后发生的“科玄论战”,从文化的层面来看, 更多还原
    作者: 王大明      
    卷期: 2004
    页码:3-5
  • 亨利·奥古斯特·罗兰——美国物理学的继往开来者
    亨利.奥古斯特.罗兰(Henry Augustus Rowland,1848—1901)是美国19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是当时美国本土少数几位享有世界声望的科学家。他不但在物理学研究方面有过杰出的贡献,而且在培养新一代美国物理学家方面成绩显著,更重要的是,他继承并大力发扬了亨利所倡导的重视纯科学研究的观念,为美国基础物理学从边缘走向世界的中心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作者: 王大明      
    卷期: 2006
    页码:93-101+111-112
  • 后学院科学:谁决定了科学研究项目?——以“天河工程”争议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2018年底引发舆论争议的"天河工程"项目的发展历程,发现一个有悖于常规认知的现象:最能左右项目推进的因素并不是来自科学家内部,而是来自以科技类媒体为代表的外部意见,即"专家失灵"和"媒体补位"。本研究尝试以后学院科学为视角,分析认为科学共同体更加多元、知识生产更重应用导向、学院科学的"无私利性"消解是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参与科学研究的"大科学共同体"入手,重建后学院科学的"无私利性"规范。

    关键词:后学院科学;科技媒体;无私利性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9期
    页码:84-92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