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陈晓平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对“老证据问题”的解决——从语境论的角度看
    对于"老证据问题",豪森和厄巴赫提出一个基于贝叶斯方法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实际上借助于一个"检验语境的原则"即:新证据相对于当前背景,老证据相对于老背景,而且老背景相当于当前背景减去老证据。笔者的方案接受了该方案的贝叶斯方法和语境主义的立场,但对老背景的内容作了修正,即由"当前背景减去老证据"改为"由当前背景减去旧理论"。相比之下,笔者的方案更为符合科学史实,同时印证了库恩的范式理论。 <br/>作者二:黎红勤&nbsp;&nbsp;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所<br>
    作者: 陈晓平      
    卷期:2014
    页码: 25-29+125
  • 试论人类基因编辑的伦理界限 ——从道德、哲学和宗教的角度看“贺建奎事件”
    <div> 摘 &nbsp;要:现行的基因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有许多合理之处,如对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严格限制和对增强性基因编辑技术的禁止。但是,对于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行的基因伦理学虽有警告,但却不加禁止,甚至在其大方向上给以鼓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的不足或缺陷。为此有必要引入&ldquo;生殖系基因编辑禁止原则&rdquo;。这些基因伦理原则是以自然宗教和人类中心主义为其形而上学基础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保持人类基因池的纯洁性。自然宗教是与科学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广义宗教,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源远流长的。为从源头上杜绝&ldquo;贺建奎事件&rdquo;的再次发生,我们应该双管齐下:一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为规章制度奠定适当的形而上学基础。</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基因编辑 &nbsp;生命伦理学 &nbsp;贺建奎事件 &nbsp;自然宗教 &nbsp;系统功利主义</div>
    作者: 陈晓平      
    卷期:2019年7月第41卷第7期
    页码: 1-13
  • 元宇宙的哲学基础及其伦理问题 ——兼与翟振明教授商榷
    <p>摘&nbsp; &nbsp;要:元宇宙就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扩展世界,元宇宙的本体论原理是现实世界优先原则,其形而上学依据是先验自我的唯一性要求。由此派生出元宇宙的基本伦理学原则,即虚拟无害原则、虚拟自愿原则、虚拟可辨原则和禁止复制人类原则。“扩展现实”是翟振明教授首先明确提出的,但他坚持虚拟-现实对等原则,进而提出“造世伦理学”。他一方面主张本体自我的先验性和唯一性,另一方面却把更能体现这种唯一性的现实世界与不能体现这种唯一性的虚拟世界等量齐观,不分上下,这是理论上的不协调,并使其造世伦理陷于困境。</p><p>关键词:元宇宙 虚拟世界 扩展世界 自我唯一性 现实世界优先原则<br/></p><p><br/></p>
    作者: 陈晓平      
    卷期:2023年2月第45卷第2期
    页码: 9-18
  • 从系统功利主义的观点重审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与ChatGPT的对话及其哲学启示
    <p>摘 要:ChatGPT以及比它更强的人工智能是否对人类构成威胁?这一问题十分紧迫地摆在人们面前,相应地,有关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争论更加凸显和更为激烈。根据系统本体论和系统功利主义,任何物种作为自然(宇宙)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都是以它自身的稳定存在性为目的的,并以此对自然(宇宙)母系统的稳定存在性做出贡献,这便决定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是普遍有效的。在此竞争关系中,各个物种都处于“物种自我中心主义”的立场;对于我们人类而言,人类中心主义便是应有之义。为了避免人工智能以新物种的资格加入生存竞争而对人类造成威胁,我们应当为人工智能的研发划出一条红线。</p><p>关键词:系统功利主义&nbsp; 人类中心主义&nbsp; ChatGPT&nbsp; 人工智能&nbsp; 物竞天择&nbsp;</p><p><br/></p>
    卷期:2023年第45卷第11期
    页码: 1-13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