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阿波罗计划(1961-1972)是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巨型工程之一,也是冷战时期美苏太空竞赛的巅峰体现。作为人类首次离开地球并登陆另一天体的壮举,该工程不仅重塑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更深刻影响了全球科技、政治与社会的发展轨迹。然而,这一耗资巨大、技术超前的宏伟工程,却在登月成功仅仅三年后戛然而止,其兴衰历程至今仍值得深入探讨。本专题辑录4篇论文,试图从不同角度探讨和挖掘阿波罗计划的历史遗产和当代价值。张宏程等人的论文“文化冲击与认知革命:登月时代的社会意识转型”从跨学科视角阐述了阿波罗计划这一重大科技工程对社会意识、文化及教育的深远影响;马得林等人的论文“阿波罗计划的技术范式及其影响分析”探析了该计划“集中力量突破技术边界、激发公众太空热情、拓展认知边疆”的精神内核;张恒力等人的论文“技术突破与管理创新:阿波罗计划科技遗产三维透视”概括了该计划在技术、管理、科技文化领域形成的丰富遗产;张云龙、宋知寰的“阿波罗计划的兴衰及其当代意义——基于工程政治学的考察”,从工程政治学的视角考察了阿波罗计划作为“政治仪式”的发展始末,揭示了工程与政治之间结构性张力。
(专题策划:张云龙)
摘 要:赤崎勇是日本的工程学和物理学家,以其在半导体材料,尤其是氮化镓(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LED)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荣获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赤崎勇从普通家庭起步,在工业界和学术界历经辗转,却矢志不渝直至最终做出蓝光LED重要发明。分析其创新探索之路,对于理解如何将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以不懈努力成就幸运发现高光时刻的科学探索机制,无疑具有标本剖析的价值。
关键词:赤崎勇 蓝光LED 氮化镓 科技创新
摘 要:科学理解是当代艺术灵感的源头活水,科学传播以科学理解为前提,科技治理以科学理解为保证。但如果仅将认识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无疑是片面和外在的,更应促使科学与艺术探索彼此的深层内核。然而,离开科学家做的思想实验,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将退化。研究发现,角度、粒度、颜色以及元素的选择,对于世界的表征具有深刻的隐喻意义。基于对彭罗斯图与粗粒化熵的艺术实践和哲学分析,能够揭示单一艺术作品对于特定理论的科学理解存在的限度。对特定科学理论的任何单一艺术表现及其所能实现的理解都必然会排除其他表现及其对同一理论的揭示。这些见解可能是相辅相成的,但它们不能在同一幅插图中描绘出来。这种局限性是科学理论和图像理解之间翻译过程中固有的。艺术表现不应孤立地进行,而应结合起来考虑,并根据更全面的理解要求进行创作。这种更广泛的实践可以为促进科学与艺术之间更深层次的相互联系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科学传播 科技治理 科学艺术 思想实验 彭罗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