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46
本期话题
专题:有关近代中西科技交流的三个案例研究

编者按:

       本期专题收入了三篇涉及近现代中西科技交流方面的文章。田永秀、黄沐言的文章对海外关于中国晚清铁路建设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综述,反映了欧美学界对中国近代铁路发展不尽相同于中国研究者的观点,虽然其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某些偏见甚至错误,但也包括了中国早期铁路史的原始资料和不同的视角,所以也可以说对我国近现代铁路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和某些可资借鉴之处。邓亮的文章对清末民初一部翻译为中文、虽冠名为“哲学源流考”,实则是一部天文学史以及物理学、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发展历史著作的研究,这是一部比较早传入中国的关于科学史的著作,原作者是英国19-20世纪之交的著名物理学家洛奇。王一茹、冯震宇的文章,讨论了明清时期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如何在火炮弹药方面如何融合中国传统与西方传入技术,开发新型炮弹的过程。这三篇文章从不同领域提供了中外科技交流的具体案例与史实,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背景下,从历史经验的角度看,也许可为今日中国如何持续推动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某些值得借鉴的思路。

                                                                                                                         (专题策划:王大明)


本期目录
  • 疫病大流行结束的概念分析及其伦理学含义
    <p>摘&nbsp; &nbsp;要:负责任创新概念的提出已有十余年的历史,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其重点大多放在有关责任的解读上,关于创新概念的解读,则或鲜明或模糊地将其等同于现代经济学中的创新,即占据主流的创新的技术-经济理解。这样的创新理解从根本上与负责任创新的社会取向相矛盾,制约了负责任创新社会目标的实现。创新概念的政治源头、负责任创新研究本身的政治维度及其框架中对民主的强调,表明我们应该在负责任创新的视野下探索和发展创新的政治维度;负责任创新目标的社会性、实践中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的难以区分、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所需要的制度创新以及社会创新研究的蓬勃发展,表明我们需要充分重视创新的社会理解。</p><p><br/></p><p>关键词:创新 负责任创新 技术-经济理解 社会-政治理解</p><p><br/></p>
    作者: 赵瑶   张培富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6期
    页码: 96-104
  • 从复杂系统看加快完善中国“卡脖子”技术研发制造的战略管理
    <p>摘&nbsp; &nbsp; 要:中国对芯片技术作为代表的“卡脖子”高端前沿技术投入了大量研究工作。然而,我们的“卡脖子”技术的战略管理机制太重视“硬科技”,忽略了与之相应的科研组织管理建设。科研组织管理建设包括对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鼓励高科技发展的制度,对技术管理研究的支持,对研究机构的维护和支撑,发挥研究机构的研究效率和研究成果的最大化。我们要把“卡脖子”技术的研发制造作为一个超大型工程组织系统来看待,基于工程组织复杂系统的整体性特征,把资金、人才、科研管理、科研评估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工程组织系统,效仿和学习国外先进高端技术的研发制造、科研机构组织管理经验,提高科研的组织管理建设水平。</p><p><br/></p><p>关键词:卡脖子技术 硬科技 战略管理机制 复杂系统管理</p><p><br/></p>
    作者: 汤治成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6期
    页码: 105-111
  • 他心通达的情境关切:双加工理论由静变动的枢轴
    <p>摘&nbsp; &nbsp; 要:双加工理论(DPT)的平行结构面临着哲学家的批判和认知科学实验结果的责难。围绕他心通达机制,层见叠出了理论论(TT)、模拟论(ST)、叙事理论(NT)和直接社会感知理论(DSPT)等理论。它们对他人身处情境的关切可分成意识关切进路和无意识关切进路。借助署名限制将两条进路分别归入加工1和加工2。根据可塑性假设,意识关切进路可转化为无意识关切进路,加工2可转化为加工1。加工2到加工1的转化成为两者实现信息交流的另一种模式,不仅能很好地应对批判和容纳现有认知科学实验结果,而且使得加工2和加工1不再是静态孤存的,而是可动态转换的。由此,他心通达的情境关切成为DPT静变动的枢轴。</p><p><br/></p><p>关键词:他心 双加工理论 署名限制 情境关切</p><p><br/></p>
    作者: 李中良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6期
    页码: 112-120
  • 身残志坚的盲人数学家:列夫·塞门诺维奇·庞特里亚金
    <p>摘 要:庞特里亚金是前苏联一位杰出的盲人数学家,幼年因意外双目失明,却最终成为二十世纪顶尖的数学家之一。其早期工作集中在拓扑学方面,建立了著名的庞特里亚金对偶定理,被认为是拓扑学最卓越的成就之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转向应用数学研究,主要研究振动理论和最优控制理论并成为最优化过程数学理论的奠基者,提出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取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本文旨在对庞特里亚金的生平传奇、数学成就和教育贡献进行全面的历史分析。</p><p><br/></p><p>关键词:拓扑学 对偶定理 应用数学 最优化理论</p><p><br/></p>
    作者: 庞军霞   徐乃楠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6期
    页码: 121-126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