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312
本期话题
人工智能伦理的适配难题

随着人工智能体与人类现实相照面,在其智能性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之时,也引发了其道德性如何实现的全面思考。由于人工智能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主体,如何与之适配成为了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专题的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为人工智能伦理的适配问题作出谋划。李平安一文对弱人工智能下机器伦理之可能性进行了疏正。通过对比西方道德理论和先秦道家经典《老子》一书的观点,作者以“弱主体”甚至“无主体”作为德的效应体,来避开西方道德理论在机器伦理的算法设计与主体问题上的适配难题,这为弱人工智能下解决机器道德理论带来新的视野和可行的思路。寿步的文章聚焦于人工智能伦理主体的“正名”问题。借助“循名责实”的方法,追溯了通常被译为“主体”的agent一词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使用状况,在行为体与智能行为体的实指不一的情况下,作者提倡以“行为体”作为agent的译名并通过“行为体社会”来捕捉人工智能的意向性特征,从而营建起行为体向智能行为体转化的桥梁,为探索人工智能的伦理主体提供更为精准的定位。汪琛、孙启贵与徐飞的文章全面考察了人工智能伦理研究在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采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医疗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文献的主题分布、演进脉络与知识基础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发现研究范式呈现出从规范性伦理研究转向建构性多学科研究的特征,据此提出下阶段医疗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要点问题,如传统伦理学理论的深度融合、伦理准则的治理转向以及心理学方法的介入等,是研究新技术与传统道德伦理理论相适配、融合的重要参照。

本期目录
  • 生殖系基因编辑视角下后代人的伦理与法律协同保障机制研究
    <p>摘 要:生殖系基因编辑基于其可遗传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容易引发贬损后代人尊严、破坏社会公平、催生基因歧视和违背代际正义等潜在风险,导致治理陷入“科林格里奇困境”,对后代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国内外加快了相应的伦理与法律制度建设,为后代人发展提供保障。但两种模式间还存在着衔接不畅的问题,需要构建伦理与法律协同保障机制,使两者的功能互通互补,从而达到保障效果最大化。协同保障机制需确立以伦理原则为导向,以具体法律制度为抓手的基本原则,采取目标协同、主体协同、标准协同和程序协同的具体路径,以期最终实现基因编辑技术蓬勃发展,增进后代福祉的美好愿望。</p><p>关键词:基因编辑&nbsp; 后代人&nbsp; 伦理原则&nbsp; 法律规范&nbsp; 协同治理</p><p><br/></p>
    作者: 张晓肖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12期
    页码: 88-96
  • 基于科技理性的发展对ChatGPT的反思
    <p>摘 要:ChatGPT的出现引起了全球的广泛讨论,尤其是大量以规定和限制为主题的讨论。这体现出其在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的过程中,与人的本质性生活之间的对立。究其深层原因,ChatGPT在知识输出、创作等方面体现出与人相类似的主体性一面,使得人类逐渐开始反思科技理性的发展带来的人的异化的可能性。</p><p>关键词:ChatGPT&nbsp; 技术理性&nbsp; 科技进步&nbsp; 人的异化</p><p><br/></p>
    作者: 王姿懿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12期
    页码: 97-105
  • 谁解我“心”焦:心理学从话语焦灼到诗意栖居
    <p>摘 要:心理学的发展尽管从其学科成果、学术梯队及学科架构等方面,彰显出心理学学科的勃勃生机,喻示着心理学的确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风头正劲,但是,处于“内卷”状态的心理学学科原点、研究范式、方法论假设及科学观等却束缚着心理学发展,使其处于“焦灼”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心理学必然会面临来自学科内外和社会现实从表面到内在的种种诘问与质疑。实现心理学从焦虑话语到诗意栖居,心理学需要向文化回归,以文化自觉和文化反思舒缓心理学“心”焦,从而探寻到心理学学科走出内卷焦灼状态的思想力量和文化路径,在思想层面上为开掘出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发展导向提供可能。</p><p>关键词:“心”焦&nbsp; 话语焦灼&nbsp; 文化自觉</p><p><br/></p>
    作者: 曹加亮   孟维杰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12期
    页码: 106-113
  • 罗伯特·戈达德:从非主流到主流的火箭先驱
    <p>摘 要:罗伯特·戈达德是美国火箭科学技术领域的先驱。少年时代因受科幻作品的影响,幻想制造一种可以登上月亮的飞行器而开始涉足这项创造性事业,大学毕业后正式进入火箭的发明活动。先独立从理论上证明了利用燃烧反冲力的方式飞上天空是可行的,然后进行了长期实验研究,于1926年3月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液体火箭。他早年所从事的这项创造活动,不为主流科学界所认可,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的V-2火箭弹轰炸英国后,才被主流科学界和政府所认可。由此戈达德被公认为美国火箭之父。</p><p>关键词:戈达德&nbsp; 液体火箭&nbsp; 齐奥尔科夫斯基&nbsp; 奥伯特&nbsp;</p><p><br/></p>
    作者: 王竞研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12期
    页码: 114-126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