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孟维杰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从心理学文化转向到心理学文化品性探寻
    现代心理学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心理学文化转向似乎成为它何去何从的有力注解。但是,奠基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基础上的心理学文化转向因其自身难以跨越的局限,从根本上把人与文化割裂开来,还不是拯救心理学的一剂良方。心理学文化品性探寻则从心理学内在深层机理和根本上回答心理学为什么要想文化转向以及心理学到底是什么。这既是对心理学文化转向的根本的超越,也是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独特的探索和追问、实现对人类心灵幸福这一永恒主题的解读。
    作者: 孟维杰      
    卷期: 2006
    页码:16-21+110
  • 常识性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关联的批判性反思
    今天心理学在科学化道路上已经越走越远,渐渐远离了人类日常生活,彰显着浓郁的自然科学品性,成为心理学家孤芳自赏的一种标签。常识性心理学可使人的心灵活动得到素朴、直观理解,是常识心理学而非心理科学使得人们的日常心理生活成为可能。常识性心理学不应该是“落后”或“非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而应该是科学心理学的一种学术资源。“共在”是常识性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之间由分离到对话的关系的写照。
    作者: 孟维杰      
    卷期: 2007
    页码:1-6+110
  • 社区心理学方法论扩展性探索
    摘  要:本文主张社区心理学实现跨越式的前提是其方法论边界的扩展。社区心理学方法论的转向其实是对人与社区环境之间互动的关注,在研究方式上,由个体主义研究转向生态学研究,由注重治疗转向关注预防,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多元方法的并重。同时,自上而下转到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的转向更是其在研究方法层面上可喜的变革趋势。社区心理学方法论扩展性思考,既是对社区心理学研究视野的拓展,同时也是研究思维的根本性转换。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  社区  方法论  多元文化
     
    作者: 孟维杰      
    卷期: 2017年7月第39卷第4期
    页码:119-124
  • 形态共鸣视域下集体潜意识新维度与方法论价值
    摘 要:本论文主张在人类漫长的遗传进化过程中,形态共鸣通过形态形成场积累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文化习俗,并深入根植于人类的集体潜意识。人的意识通过形态场能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形态共鸣不仅影响人类的意识和潜意识,乃至生活事件,在生物界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形态共鸣理论也会引领心理学范式发生变革,拓展心理学边界,理解心理学观,更新心理学研究方式,提升心理学方法论研究生态学效度。
     
    关键词:形态共鸣  形态场  集体潜意识  意识  方法论
    作者: 孟维杰      
    卷期: 2018年10月第40卷第10期
    页码:115-121
  • 具身道德的认知转向与文化维度

    摘要:本文主张将具身认知引入道德中来,关注道德认知、身体和文化环境的动态交互作用。道德不再只有单纯的象征性或客观化的功能,而是加入自身行动体验的参与,这与传统道德的规范刻板完全不同。文章分析了具身、道德认知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要通过多种途径的道德实践来进行感悟与反思,增强个体的道德感受力。

    关键词:具身化;道德认知;社会文化环境;身体体验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10期
    页码:105-111
  • 谁解我“心”焦:心理学从话语焦灼到诗意栖居

    摘 要:心理学的发展尽管从其学科成果、学术梯队及学科架构等方面,彰显出心理学学科的勃勃生机,喻示着心理学的确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风头正劲,但是,处于“内卷”状态的心理学学科原点、研究范式、方法论假设及科学观等却束缚着心理学发展,使其处于“焦灼”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心理学必然会面临来自学科内外和社会现实从表面到内在的种种诘问与质疑。实现心理学从焦虑话语到诗意栖居,心理学需要向文化回归,以文化自觉和文化反思舒缓心理学“心”焦,从而探寻到心理学学科走出内卷焦灼状态的思想力量和文化路径,在思想层面上为开掘出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发展导向提供可能。

    关键词:“心”焦  话语焦灼  文化自觉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12期
    页码:106-113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