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03
本期话题
近代中国的医学知识转型与观念变革”专题

知识是流动的,虽然“冲击-反应”解释模型并不尽如人意,但不能否认外来现代医学知识的冲击对近代中国的医学知识转型与观念变革的重大推动作用。
知识转型与观念变革往往相互促进。知识转型带来了观念的变革,观念变革又进一步促进了知识转型。正如李彦昌对“废医存药”的考察中所展现的,来华医学传教士等人以现代医学知识为参照而对传统中医理论与药物辩证地批判,是“废医存药”思想的知识源头。此外,还展现了现代医学知识在华传布的深度与广度和“废医存药”视域转换之间的联系性,以及“废医存药”对传统医学话语体系和“废止中医案”“中药科学化”等运动的深远影响,彰显了“观念的力量”。
观念变革需要“除旧”。“除旧”不仅是为尽快荡涤旧习,更是为布新开辟道路。“除旧”需要首先辨别何者为“旧”,其次需要寻找“除旧”的有效手段。杜敦科关于民国期刊与民众防疫心态批判的考察,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作者在细致分析近代民众在接受现代防疫知识中呈现的心理与观念障碍的基础上,着重考察了各类期刊在防疫心态塑造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观念变革需要“布新”。“布新”同样需要知识推动与物质的承载。外来的“血压”与“血压病”知识,通过报刊宣传与诊所实践以及借助“血压计”这一有形的物质承载,得以在近代中国逐渐传布,并逐渐为民众所理解与接收。恰如张蓓蓓所描述的,“血压”“血压计”等知识对近代中国的医学观念与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期目录
  • 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再考察——起源、视域与影响
    <p>摘&nbsp; 要:“废医存药”思想最早隐见于近代来华传教士等人的言论,历经俞樾、余云岫等人发展,对近代以来中医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俞樾与余云岫虽都主张“废医存药”,但两者视域却不尽相同。更为重要是,“废医存药”对中医药的冲击不仅具体指向“废医”与“存药”两个方面,而且冲击了传统中医药的话语体系,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中医与中药两者之间传统的密切关系,为后来“废止中医案”、“中药科学化”等近代思想主张或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舆论准备。</p><p>&nbsp;</p><p>关键词:废医存药&nbsp; 传教士&nbsp; 俞樾&nbsp; 余云岫&nbsp; 视域&nbsp; 医药关系</p><p><br/></p>
    作者: 李彦昌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3期
    页码: 1-10
  • 民国期刊与民众防疫心态批判
    <p>摘&nbsp; 要:民国时期,疫病肆虐,致使民众苦不堪言,甚至导致丁尽户绝。大量期刊遂纷纷刊登防疫知识。在普及防疫知识的同时,许多期刊还对民众的错误防疫心态公开加以批判,引导公众树立正确防疫观念。各类期刊对民众防疫心态的批判对于提高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推动防疫观念更新,养成正确的防疫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p><p>&nbsp;</p><p>关键词:民国期刊&nbsp; 民众&nbsp; 防疫&nbsp; 心态</p><p><br/></p>
    作者: 杜敦科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3期
    页码: 11-18
  • 血压知识及医疗实践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p>摘&nbsp; 要:血压知识和血压计的使用是近代西方医学传入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代中国医学界及医药界等采用多种途径传播血压及相关医疗知识。社会大众在对血压知识及相关的医疗实践,大体经历了模糊认知到基本认知的发展过程,又兼有即接受西方的诊病方式和医疗仪器,又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的复杂面相。同时血压知识的传播又丰富了近代中国社会大众的专业医学词汇。本文以血压、血压计、血压病为研究对象,深刻剖析血压知识及医疗实践具有的现实工具性及深层价值性,探究技术进步、社会大众观念及医疗实践的复杂互动关系。</p><p><br/></p><p>关键词:血压&nbsp; 血压病&nbsp; 认知&nbsp; 医学实践<br/></p><p><br/></p>
    作者: 张蓓蓓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3期
    页码: 19-26
  • 具身的他心
    <p>摘&nbsp; 要:数百年来,表现为怀疑论的他心问题对人类理智提出了挑战。具身的观点为消解他心问题指明了方向:消除幽灵般的心灵,强调心身一体而非还原,直指他心问题产生的症结:二元论。更为难得的是,具身的哲学观点在当代神经科学的发展中得到印证。</p><p><br/></p><p>关键词:他心问题&nbsp; 具身认知&nbsp; 镜像神经元<br/></p><p><br/></p>
    作者: 沈学君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3期
    页码: 27-32
  • 面向技术本身的人工智能伦理框架——以自动驾驶系统为例
    <p>摘要:人工智能产业界在解决伦理问题时发现,技术专家无能为力。当转而寻求伦理专家给出方案,如自动驾驶在电车难题情景中撞向谁的伦理决策方案时,伦理专家发现自身难以承受如此责任。从现代技术哲学经验转向视角来看,这是技术和伦理相互独立甚至对立引发的后果。理想的治理方式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伦理融合成一种面向技术本身的人工智能伦理框架。基于&quot;设计情景-使用情景&quot;,结合人工智能的两种技术设计思路&quot;人工的智能&quot;(AI)和&quot;智能增强&quot;(IA),这样的伦理框架能够解决自动驾驶面临的问责难题。</p><p><br/></p><p>关键词:自动驾驶;面向技术本身;经验转向;伦理决策;智能增强;</p><p><br/></p>
    作者: 潘恩荣   杨嘉帆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3期
    页码: 33-39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