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1910
本期话题
2019年10期“人工智能技术的多向度反思”专题

人工智能在国内哲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讨论日趋深入,江怡教授从自我意识角度探讨人工智能,一方面,从概念上需要厘清哲学家和科学家对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理解的本质差异,另一方面在语言转向之后,要充分认识到语义上行策略的失败,需要语义下行来理解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的区别。基于人工智能安全的考虑,苏宇教授主张将规则、法律直接在算法上予以实现,从而保证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出现不至于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刘培和池忠军教授对人工智能算法可能存在的伦理歧视进行了探讨,并从技术、哲学与法治三个径路讨论了规避算法歧视的可能性。而张正清的文章则从人类心理和伦理的角度讨论了人工智能外观设计的问题,分析了机器人外观设计上的“恐怖谷”困境以及人类对道德图像认知时产生自我谬误的心理机制,并对针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拟人化外观提出设计原则。本专题的四篇文章分别从自我意识、算法安全、算法歧视和外观设计四个方向探索了人工智能的前景。

本期目录
  • 对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区别的概念分析
    <div> 摘 要:国内哲学界围绕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关系问题引发很多争论。本文认为,争论的核心不在于人工智能是否具有自我意识,而在于如何区分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从概念上理清意识与智能之间的区别,确定科学家们对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讨论与哲学家们的讨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鉴于分析传统中的&ldquo;语义上行&rdquo;策略的失败,我们在讨论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关系问题时必须采用&ldquo;语义下行&rdquo;的方式。最后,只有理解了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的区别,我们才能真正知道我们谈论这两者关系时究竟是在说什么。</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人工智能 &nbsp;自我意识 &nbsp;语义上行 &nbsp;语义下行</div> <div> &nbsp;</div>
    作者: 江怡        
    卷期: 2019年10月第41卷第10期
    页码: 1-7
  • 论算法规制的价值目标与机制设计
    <div> 摘 要:算法规制需要确定以安全和自由价值为主的价值目标,形成内在融贯的价值目标体系。基于这些价值目标,世界范围内的算法规制理论与实践已经确认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关系,应用了多种制度工具。在此基础上,算法规制应借鉴机制设计理论,结合算法制衡的助力,促成理想的博弈均衡结果,形成符合规制价值目标的基本制度安排。</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算法 &nbsp;规制 &nbsp;机制设计 &nbsp;数据权利</div>
    作者: 苏宇        
    卷期: 2019年10月第41卷第10期
    页码: 8-15
  • 算法歧视的伦理反思
    <div> 摘 要:算法歧视关涉三个具体的伦理问题:算法公平、算法身份的污名化与隐私。其原因在于:一是数据中预先存在的偏见所导致的算法歧视;二是使用算法本身可能是一种歧视;三是算法决策中数据的抽样偏差及其所设置权重的不同也有可能导致算法歧视。基于此,至少可从技术进路、哲学进路与法治进路三个方向探究规避算法歧视的可能性,进而实现算法公平。</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算法歧视 &nbsp;算法公平 &nbsp;算法身份污名化</div> <div> &nbsp;</div>
    作者: 刘培        
    卷期: 2019年10月第41卷第10期
    页码: 15-23
  • 智能机器外观形象的伦理问题 ——从拟人化到环境假设的道德图像
    <div> 摘 要:智能机器的外观设计存在拟人化倾向,拟人化设计背后是一种对自我的内在假设,认为智能机器想要合乎道德共同体的道德标准,就必须具有与共同体内部成员相似的道德图像。本文认为这种对道德图像的认识导致了一种自我谬误。这种错误理解会在个体层面导致道德身份同一的问题,在群体层面产生中心化的问题。而自我谬误反映到智能机器的道德自我上,表现为自我与他者混淆、绝对对象化和道德图像的不对称;反映到外观设计上就是内在假设的自我主导机器的道德图像。而环境假设的自我可以克服自我谬误带来的问题,其在设计上主张客体图像的独立性、它者行为的差异性和互动关系的去道德化,从而构建一种承认它者性道德的设计路径。</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智能机器 &nbsp;道德图像 &nbsp;设计伦理</div>
    作者: 张正清        
    卷期: 2019年10月第41卷第10期
    页码: 24-30
  • 意识作为哲学的问题和科学的课题
    <div> 摘 要:在人工智能研究疾速发展的今天,不仅意识哲学家和精神科学家始终在关注意识问题,而且物理学家、医学生物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和神经学家等等,都带着不同的兴趣和目的而开始将科学研究的目光集中到&ldquo;意识&rdquo;问题上。将意识理解为主观体验,还是理解为信息,这两种理解影响着意识哲学(意识现象学)与意识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物理学)的基本发展。它们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方法并得出各自的研究成果。从目前的情况看,它们不可能被还原为对方。这两种研究如何可能进行合作,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意识哲学 &nbsp;意识科学 &nbsp;人工智能 &nbsp;自身觉知</div> <div> &nbsp;</div>
    作者: 倪梁康        
    卷期: 2019年10月第41卷第10期
    页码: 31-41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