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195
本期话题
2019年05期“理解的认识论”专题

最近十几年,当代认识论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是对“理解”问题的研究。什么是理解?很多哲学家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注意到理解的对象是很广泛的,比如我们可以理解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一个领域,也可以理解一个人,一串符号,一件艺术品,一个理论,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某个自然现象会发生,为什么某个人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会做某件事。因为理解的对象迥异,很可能理解X与理解Y在本质上有很大不同,或许无法完全对理解的本质给出统一而有趣的理论。于是很多哲学家采取一种“分而论之”的谨慎态度。近年来,斯蒂芬·格林(Stephen Grimm)的“理解”研究主要回答以下问题:要理解为什么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某个自然现象会发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要理解为什么某个人在某个时刻某个地点会做某件事,又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前一种理解与后一种理解有何不同?本栏目的第一篇是格林自己对“理解”研究的最新论述,阐述了理解可以被视为一种理智德性的关键理由。另外三篇文章都对格林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的新看法。陈嘉明讨论了知识与理解之间的差别,论证了理解并非以事实而是以理由为基础。徐竹从想象与理解的关系入手,提出了一种对因果的与他心的理解作统合性阐释的思路。胡星铭区分了理解的两种意义,并分析了理解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理智德性。我们期望这些工作能够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期目录
  • 运动对于知觉经验是必要的吗
    摘   要:知觉的认知主义理论认为,知觉经验需要通过脑内关于外部世界的某种内在表征来解释,而身体、头部、眼睛的运动对于知觉经验具有间接作用。但这种解释并不成功,未能解决“视觉经验之谜”。奥立根和诺伊的感觉运动可能性理论通过分析两种感觉运动可能性,说明了运动以及感觉运动知识对知觉经验的必要性。克拉克、布洛克、凯利以及坎贝尔反对感觉运动知识对知觉经验的构成性作用。本文将在概览上述争议的基础上,根据关于眼动的最新经验研究,指出运动对于知觉经验的必要性。
     
    关键词:感觉运动可能性  运动  知觉经验  眼动  
     

     

    作者: 孙慧中        
    卷期: 2019年5月第41卷第5期
    页码: 40-45
  • 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发展史研究
    摘  要: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提出是有其生态学的基础和社会机体论、哲学整体论的背景的。该理论所呈现出来的强的因果决定性、线性、单向进步性和稳定的顶极等,受到其他生态学家的质疑。20世纪40年代之前,质疑主要集中在群落演替理论的内部,包括演替的起因(动因)、路径(方式)、趋向(终点)等方面。这些质疑并未动摇该理论“机体论”范式,而是对该理论的完善。在此之后的50年代,马格列夫和奥德姆将演替研究扩展至生态系统,实现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转变——“新克莱门茨主义”。紧接着,“新克莱门茨主义”受到其他学者的批判。这一批判涉及到生物能说原则、物种多样性结论以及演替进程有序性,动摇了机体论范式的核心,进而将演替研究引向了“个体论”。
     
    关键词:克莱门茨  群落演替  机体论  新克莱门茨主义  范式
    作者: 王雯        
    卷期: 2019年5月第41卷第5期
    页码: 54-66
  • 有限群表示论的历史溯源
    摘  要:有限群表示论是有限群论中最为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也是研究有限群结构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文章探寻有限群表示论诞生的原因,深入分析其思想起源和创立过程,进而展现有限群表示论的历史脉络和思路历程。同时,本文为代数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通过有限群表示论的历史进程来纵观代数学的发展历史。
     
    关键词:数学史  群表示论  特征标  群行列式  模表示
    作者: 王昌        
    卷期: 2019年5月第41卷第5期
    页码: 67-72
  • 论近代自然科学与中国地方志的转型发展
    摘  要:在近代中国地方志编纂的历史进程中,自然科学的作用日益增强,深刻影响了地方志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地方志的重大转型。其中,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在我国地方志编纂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方志编纂技术与方法的革新。自然科学人才对修志工作的积极参与,加强了地方志编纂人才队伍的建设。自然科学方法对修志工作的大力指导,实现了方志体例、类目、内容等的创新。而在自然科学理念的深刻影响下,方志学的重心从重视“编纂之学”向以“专门学问”为旨归转变,从而有力推动了方志学学科的构建。
     
    关键词:自然科学  中国地方志  方志学
    作者: 曾荣        
    卷期: 2019年5月第41卷第5期
    页码: 73-79
  • 明末西方流星、彗星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摘  要:西方流星、彗星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是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在华传播科学知识的一个案例,由此可以观察到晚明来华传教士对西学的传播模式和中国学者对西学的接收模式。通过梳理和解析相关著述文献,可以发现,西方流星、彗星观念最初是作为气象学知识被引入中国的,但第谷大彗星的发现使得西方天文界对彗星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教士们的传播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明末学者熊明遇等人在融合中西传统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接受了作为气象学知识的西方古典流星、彗星观念,建立了一套独特的解释自然的方式;而重归天文学领域的西方彗星观念却并未在中国学者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西学东渐  第谷大彗星  熊明遇
    作者: 胡晗        
    卷期: 2019年5月第41卷第5期
    页码: 80-88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