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工具理性日渐“规范”着社会各个层面的运转模式,启蒙时代所召唤的人类主体理性已经成为哲学形而上领域中的陈列品。故此,在分析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进路时,应该对哲学思考的现实社会基础进行探讨,即生产方式如何演变为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如何控制生存方式、以及既定的生存方式如何上升为政治统治方式。本文通过对工具理性已经造成的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对由于工具理性在思想领域的渗透和将会造成的单向度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进而探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政治哲学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启蒙运动 实证主义 工具理性 存在论机制 合理性
摘 要:在历史的演进中,人类的知识生产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传统上,知识生产是一种个人性的活动,其产出则是一种个人知识,对这种个人知识,认知者负有完全责任。近代以来,知识生产变成了一种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活动,是由以大学为主体的专业机构进行的,认知者只有成为专业机构的一员才能获得知识生产的资格。他们的知识生产活动产出的是一种专业知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生产需要对专业团体负责。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大学知识生产过程干预的加深与社会化研究机构的兴起,知识生产正在变成一种社会活动,专业知识也开始朝向社会知识转型。社会知识的生成标志着我们进入了一个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知识生产的机制与责任都变得空前复杂。
摘 要:陈瑞麟在《认知与评价》中提出:认知与价值具有核心、主导、内在的地位,透过认知与价值的中介,社会因素才能对事实的形成与科学的发展产生因果影响。他接受SSK强纲领中的因果性、无偏性、反身性这三项原则,但是坚决反对“对称性”原则与ANT的利益说明。笔者认为:陈瑞麟的分析仅限于自然科学;认知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非截然二分,即使是“内在认知价值”也可能有其社会根源;虽然认知与价值在大多数科学案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能必然保证如此;建构主义的正面意义在于,我们如何通过科学体制的公正性来捍卫科学的客观性。因此,本文倡导从“后科史哲”走向科学技术的“新史哲社”。
摘 要:中国古代指南针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对其起源有唐宋磁针说、先秦磁石说两类。普遍认为宋代指南针已具有多种类型,已广泛用于海陆辨向。中世纪指南针传到中亚和欧洲。史学界迄今对指南针的起源、人工磁化指南针制法与性能、航海罗盘构造及用法等存在不同观点和争议。当前宜从制作技术角度入手,考察技术历史背景,创新量化研究方法,提高实验研究的水平,从实证上推进指南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