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062
本期目录
  • “现代性科学”与“后现代科学”之概念勘元
    自后现代思潮染指科学界以后,有关“现代性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的争论从未间断过。本文在驻足历史、解读经典的基础上,除了对“现代性科学”和“后现代科学”加以正名外,指认了“现代性科学”产生的真正缘由及其形上基础,因而科学朝向有机论、建构论、价值论和返魅化等后现代疆域布展,已成历史的必然。<br/>
    作者: 炎冰        
    卷期: 2006
    页码: 38-44+110-111
  • 关于工程师的几个问题——“工程共同体”研究之二
    工程共同体主要由工人、工程师、投资人、管理者构成。本文从多种社会关系中分析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特点,指出工程师所拥有的工程知识是与科学知识性质不同的另一类知识,工程知识与科学知识一样都是知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文中还指出工程师职业本身的特性使工程师容易陷入“边缘人”困境,这使工程师在职业自觉和职业伦理方面经历了困难的历程,文章最后简要地分析了有关工程师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的一些问题。 <br/>
    作者: 李伯聪        
    卷期: 2006
    页码: 45-51+111
  •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中国科学家群体比较研究
    本文统计综合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群体的年龄构成、学位结构、毕业院校和国籍状况等基本信息,并以此和中国科学家群体相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分析杰出科学家成长以及创造世界尖端科技成就可能遵循的基本途径,从而为我国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提供较为细致的参考思路。 <br/>作者二:卜晓勇&nbsp;&nbsp;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部<br>
    作者: 徐飞        
    卷期: 2006
    页码: 52-59+111
  • 发展有效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
    本文从跨学科视角借助企业创新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复杂性科学和系统论等不同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交叉与融合提出企业全面创新管理的内涵和理论框架,并进行实证性的案例分析;指出我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长期的根本性战略和途径是发展有效的基于能力的全面创新管理。<br/>
    作者: 刘景江        
    卷期: 2006
    页码: 60-64+111
  • 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与中国科学史研究——科学编史学意义上的理论可能性
    <br/>作者二:刘兵&nbsp;&nbsp;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br>
    作者: 章梅芳        
    卷期: 2006
    页码: 65-70+111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