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19974
本期目录
  • 论技术创新行动的环境变量与特征──一一种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把技术创新设定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动或行动系统。而从社会学理论中所谓社会行动的“行动参照构架”的含义来看,技术创新行动本身是包含其环境因素的行动构架整体或行动系统,也就是说,技术创新行动不仅是有目的的,而且它总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的并限定了其特殊的环境变量及其特征。正是从这样一种理论前提出发,本文阐述了技术创新行动的三个最主要的环境变量及特征。
    作者: 冯鹏志        
    卷期: 1997
    页码: 39-46+80
  • 我国科技奖励中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现状简析
    多年来,我国官方科技奖励实行“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铺”的原则。事实上,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存在精神奖励不足,物质奖励大少的状况。为了有利于改进官方科技奖励,树立官方科技奖励的权威形象,更好地发挥科技奖励的作用,本文对目前的状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探讨。
    作者二:钟书华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三:成良斌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作者: 王炎坤        
    卷期: 1997
    页码: 47-49
  • 感应论──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感应论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过广泛的影响。本文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自然感应论在古代各个科学认识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它的基本含义、基本特点及历史价值,并指出了它与天人感应论的区别。
    作者: 胡化凯        
    卷期: 1997
    页码: 50-59
  • 从黄道周到洪大容──17、18世纪中期地动学说的比较研究
    17世纪中期,中国学者黄道周提出了一种地动的宇宙模型,其中地球围绕宇宙中心以23376年为周期进行“公转”。同时,他又从《崇祯历书》中了解到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并在自己的学生中对之进行过宣传。近一个世纪后,朝鲜学者金锡文也建立起了一种类似的宇宙模型,并把地球的自转也包括在同一模型之中。最后,另一位朝鲜学者洪大容又在地动说的基础上对地球中心说提出了挑战。这三位学者恰好构成了17、18世纪东亚地动说发展的一幅完整的画面。通过比较当时地动说在中朝两国的发展,可以发现两国天文学思想发展的若干有趣的差别。 更多还原
    作者: 石云里        
    卷期: 1997
    页码: 60-65+80
  • 解释的对象抑或解释的起点──“生命”、“活力’今昔谈
    无机界; 物理科学; 孟德尔; 还原论; 超循环理论; 留斯; 桑克; 化学规律; 道尔顿原子论; 逻辑推演;
    作者: 郭垒        
    卷期: 1997
    页码: 66-68+59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