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纪末,X 射线、放射性与电子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20 世纪初,量子力学创立。化学汲取了物理学革命的成果,摒弃了 19 世纪“原子不可分”的信念,深入到原子的微观内部去探索物质的性质。现代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诞生,并应用于生物学领域,从分子层面解释生命现象。本专题的第一篇论文讲述了鲍林关于化学键本质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展示了他凭借物理学与化学、化学与生物学的综合精神所作出的卓越科学贡献。20 世纪西方化学的前沿动态由此可见一斑。作为科学的后发国家,中国在科研创新上虽然不能与西方相提并论,然而在 20 世纪中国科学举步艰难的初期,国人在学习和应用西方化学知识时,仍然表现出一定的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教科书作为转述科学知识的载体,传统意义上并没有多大创新。但是,在第二篇论文中,我们看到,为了更好地传播西方化学,少部分教科书作者突破其自身所接受的知识局限,在中学化学教科书知识体系的构建上竭力探索,创造出有一定新意的教科书。第三篇论文以民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为例,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国科学家如何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了四川含钡井盐导致痹病的重大民生问题。本专题的三篇论文既让我们看到了 20 世纪中西方化学的差距,同时也看到了国人在科学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奋起直追与砥砺耕耘,这也正是当今中国崛起之源头所在。
( 专题策划:何涓)
摘 要:20世纪的化学在高度分化和专业化的同时,完成了两次重要的跨学科综合。在上半个世纪,化学吸收物理学革命的成果,衍生出量子化学和现代结构化学,在电子层面回答了基本物质以何种方式结合的学科基本问题;下半个世纪,化学应用于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展起来,生命现象得以在分子层面得到说明。而莱纳斯·鲍林这位20世纪最杰出的化学家以一己之力直接参与并实际引领了这两次理论变革。本文考察了鲍林在化学键理论、早期分子生物学以及分子医学方面的工作,以此追溯和分析了暗含于两次基础学科综合的基本概念转折和方法论特征。
关键词:学科综合 化学键 分子生物学 化学史 20世纪
摘 要:元素分类是西方近代化学教科书关注的重点问题。周期律虽在1890年代被普遍接受,但教科书大多并不以其作为组织原则。甲午战争后中国的中学化学教科书多论及周期律,但仅转译西方或日本的分类方法,并不讨论元素分类。王季烈《共和国教科书化学》和王兼善《民国新教科书化学》是与元素分类问题相关的少见案例。前者明确提出“略依周期表之分族”的组织原则。后者虽严格以周期律分类统领全书,但未公开申述原因。刘世楷、朱昊飞对王兼善的指责,是不多的关于周期律用于教学的评论。郑贞文据壬戌学制精神编写的《现代初中教科书化学》更不彰显周期律在教科书中的功用。中国的情况同样显示了严格按周期律来建构知识体系在教科书中并不普遍。
关键词:化学教科书 元素分类 周期律 王季烈 王兼善
摘 要:四川井盐部分含钡,钡盐有毒,食之超标,引发痹病。这一自然事实与疾病真相被揭示并得以解决,应始于1938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迁入四川之时。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通过调查四川盐卤分布与成分,发现部分黄卤中含有钡质,并对盐卤中钡质的危害与工业用途给出客观评价,研究出了检测盐中钡量与提取盐中钡质的方法,积极配合政府实施提钡工作。这一进程彰显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的风范,更为重要的是,该社对钡盐问题的解决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川盐 钡盐 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