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人类头顶同一片天空,无尽的苍穹,曾经引起人们多少遐想。屈原发出《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就此而言,天文学是一门古老学科。古往今来,天体日月运行在中国和世界各地都引起了经久不息的研究兴趣。同时,天文学也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与不同社会文化精神信仰和生活价值有着紧密的联系。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在天文学研究主题思考方法上的差异,是很有学术趣味的探索。本期专刊载文三篇,从中国古代对于黄道的研究,到中世纪印度天文学所承载的信仰使命,再到 20 世纪美国科学家在普及天文学上的努力,展现了天文与社会关系中的多个侧面。
(专题策划:王大明)
摘要:黄道在两汉时期被引入了天文历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天文现象的客观观测与推演,并以黄道相关的叙事笔记来阐释岁差、黄白交点、黄赤交角等概念,进一步厘清行星运行轨道、历法错误等问题。由此可见北宋天文学发展盛况。
关键词:黄道;沈括;叙事;北宋天文
摘要:印度中世天文学从内容上深受希腊天文学的影响,但在阿耶波多和婆什迦罗那里,被非常细致地包装成好似印度传统学问之一:(1)形式上它有归命偈向梵天进行了礼拜;(2)认为天文学知识来源于梵天,"天启"是其唯一可靠的认识手段;(3)讨论了天文学之于吠陀祭仪的重要性;(4)更重要的,天文学的终极目标被设定为是获得解脱。这些思想均和印度宗教哲学有着深深的联系,在此对其的源流发展做一番探讨。从中还可以设想出希腊天文学的受容过程,其传入印度的动力来自历算和占星上的实用性,传入后经过上述"印度化"改造后,迅速取代了印度本土天文学,并得以植根于吠陀-婆罗门教的主流传统之中。
关键词:阿耶波多;婆什迦罗;印度天文学;解脱
摘要:美国著名天象仪设计师阿曼德·斯匹兹于1946年设计的A型天象仪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孔投影式小型天象仪。该设备在最大程度保证成像真实性的同时,通过简化制作工艺与仪器结构降低成本,并面向专业人士及普通公众开办讲座、进行即兴演示、积极筹办"旅行天文馆"、组织"天文馆馆长协会",使得斯匹兹天象仪获取了广泛认同,更将天象仪与天文学教育密切结合,充分体现了小型天象仪的教育辅助功能。其研发及推广能够为我国天文学教育理念的构建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阿曼德·斯匹兹;小型天象仪;天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