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张柏春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中国近代机械工程一百年
    <正> 从18世纪起,近代机械首先在英国出现,而后在欧美迅速发展,形成了近代机械工程技术。由于当时清政府推行闭关自守政策,这种先进的技术未及时传入中国。1840年后,西方列强以近代枪炮、船舰为利器,打开中国的大门,中断了中国在封建主义轨道上的独立发展。客观上迫使中国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开始走向技术近代化。本文根据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机械工程研究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分三个时期概述中国近代机械工程的发展过程。
    作者: 张柏春      
    卷期: 1991
    页码:59-65
  • 抉择与羁绊——对晚清中国社会接受近代机械工程技术的思考
    <正> 明末清初,传教士开始将西方科技介绍到中国。1723年雍正帝下令驱逐传教士,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又发禁海令,实行闭关锁国。从此至19世纪中期,正是近代科学技术在西方迅速发展的时期。鸦片战争后,近代科技又逐渐传入中国,其规模是空前的。这一传入过程十分复杂,各学科的情况不尽相同,但都遇到了一些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原因何在?学术界众说纷纭,论著甚多。本文仅就中国社会接受近代机械工程技术作初步的探讨。这里笔者所理解的机械工程技术包括机械理论、设计方案、工艺方法、技能、技巧、经验,以及工具、仪器、机械设备、机械材料等。 更多还原
    作者二:顾红英  中共中央统战部
    作者: 张柏春      
    卷期: 1993
    页码:51-56
  • 明清时期欧洲机械钟表技术的传入及有关问题
    明清时期欧洲机械钟表技术的传入及有关问题张柏春TheImportationofEuropeanClockandWatchTechnologyintoChinaandtheQuestionsConcernedduringthelatedingandQi... 更多还原
    作者: 张柏春      
    卷期: 1995
    页码:38-46+80
  • 王徵与邓玉函《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新探
    明末学者王徵与传教士邓玉函根据多种西方书籍,共同编译了《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专门介绍西方静力学、各种简单机械及数十种较复杂的专用机械,其中一些内容对中国人来说属于新知识。这部书也反映了东西方技术和技术观的差异。但技术背景等方面的因素当时限制了这部书的影响。
    作者: 张柏春      
    卷期: 1996
    页码:45-51+80
  • 影响欧洲天文仪器技术东渐的若干因素
    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内容、方法和目标不会引发仪器的近代化。天文学的特殊地位使它的兴衰深受朝廷态度的影响。与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不同,科学和技术尚未纳入明清社会的主要知识建制。来华传教士致力于开拓宗教事业,缺乏跟踪欧洲仪器技术前沿的需要和意识,对欧洲的新进展了解不多。他们的敲门砖性的科技活动不足以将中国科技引向近代欧洲那种探索性的研究。传统科技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延续。人们满足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很少的工匠们有机会了解传教士的技术。外来的仪器技术很难走出钦天监和皇宫。
    作者: 张柏春      
    卷期: 1999
    页码:45-53+44-80
  • 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拓展与适应——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转变为例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科技史学科不断拓展研究方向,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在研究方向、学术问题、研究范式、国际合作等方面经历着一个转变期。研究领域发生"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的拓展,开辟传统工艺与科技考古、科技发展战略及相关理论、科学与人文的整合、科研机构史、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等应用和交叉方向。我国学者更加注重研究新的学术问题,更多地借鉴哲学、社会学、科学技术研究、考古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实验手段,尝试跨学科、跨文化的团队式国际合作研究。
    作者: 张柏春      
    卷期: 2012
    页码:103-109+128
  • 水运仪象台复原之路:一项技术发明的辨识
    摘 要:北宋苏颂和韩公廉于1092年主持制成水运仪象台。20世纪50年代,刘仙洲、李约瑟等科技史学家研究《新仪象法要》,分析这套装置的构造原理及其擒纵机构。王振铎在1958年春制成1:5的水运仪象台复原模型。英国学者康布里奇和日本工程师土屋荣夫先后在1961年和1993年,分别就“受水壶”和“天关”提出新的复原方案,从而充分读懂了中国的擒纵机构。80年代以来,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若干个团队对水运仪象台做了不同比例的复原,包括原大尺寸的复原品。
     
    关键词:水运仪象台  擒纵机构  复原
     
    作者: 张柏春      
    卷期: 2019年4月第41卷第4期
    页码:43-51
  • 1932年之前俄罗斯(苏联)科学院研究科学史的旨趣

    摘 要:18世纪,俄罗斯科学院的科学家们为了思考自己所研究的科学问题而注意梳理学科的历史。到19世纪,历史学家为科学史研究增添了人文视角。俄罗斯科学院在1921年成立知识史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席维尔纳茨基将科学史看作一个独立科学领域,提出了科学史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向,为俄罗斯科学技术史学科奠定了基础。1932年知识史委员会正式改为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实现了科学技术史学科在苏联的建制化。俄罗斯(苏联)科学院的科学史研究有自己的学术风格,如在20世纪20年代“知识史”框架下探讨科学、哲学和技术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创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知识史,为国际科学技术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俄罗斯(苏联)科学院  科学史  知识史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9期
    页码:18-24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