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54
本期话题
专题:中学西传的路径与争论

编者按:

       近代西方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兴起,众所周知的是由此带来了一股“西学东渐”的潮流,但不太广为人知的是,同时也存在着另一个趋势,那就是“中学西传”的暗流。中国古代科技是否“保持了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水平”不一定完全可信,但毫无疑问的是,各个古文明各擅胜场,各有千秋是肯定的。我们祖先确实创造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成就,而这些成就后来汇流到现代科技的大潮之中,“中学西传”就是促成这种汇流的主要途径之一。此次专题的三篇文章,分别叙述中国草药、茶叶和火药的西传及其社会影响,第一篇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西传路径及影响研究”;第二篇“近代英国社会对茶叶功效的认识论析”则结合文化背景介绍了茶叶在英国的扩散情况;第三篇文章对火药的“西源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辩驳。

                                                                                                                         (专题策划:王大明)


本期目录
  • 冲突的概率融贯测度?

    摘 要:信念系统不仅有是否融贯的“分类”性质,还具有不同融贯程度的“分级”性质。概率融贯测度为这两种性质提供了统一的描述方案。一些批评者认为,概率测度不能捕获融贯的概念,概率分析会得出许多反直觉的结果:一方面,它可能与融贯的认知直觉评价结果相冲突;另一方面,运用不同概率测度对同一个信念系统作分类评价,或者对两个信念系统按融贯度大小排序作分级评价,有时会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本文尝试回应这一批评,并指出这种批评犯有“张冠李戴”式谬误。本文主张,由于融贯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模糊性,很难设计出一种能够统摄所有融贯直觉的概率测度,因此我们需要接受概率测度的多元性,并在不同语境下选择适当的概率测度去测量融贯度。概率融贯测度并不存在冲突。


    关键词:信念 融贯 概率测度


    作者: 杜文静   刘小涛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4期
    页码: 48-56
  • 协商无心性身体 ——脑深部电刺激前后帕金森患者的生活经验

    摘 要:当代身体研究在身体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上存在争议。帕金森(PD)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慢性疾病,通过避免心-身“同时说话”的方式,为观察无心性的(mindless),即不受心性干预的身体提供了窗口。依托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脑深部电刺激术前决策还是术后心态调整的过程中,对家庭、工作等社会角色的期许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相比之下,情感性事件仅仅停留在帮助PD患者提振治疗信心的程度。患者能否选择“要活出哪一种生命?哪一副身体?”,也取决于医生能否重组出一个对患者更友好的社会情境,为其预留充分的能动性空间。


    关键词:脑深部电刺激 协商 无心性身体 社会角色 情感性事件


    作者: 王程韡   戎毅杰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4期
    页码: 57-65
  • 明刊《几何原本》第六卷第五界注释来源探讨

    摘 要:韩应陛跋本《几何原本》是否为万历丁未初刻,前人尚存疑意。崇祯初年《天学初函》本的第六卷第五界注释较韩跋本有千余字异文,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文本线索。本文将这两个明刊本第六卷第五界的注释与克拉维乌斯拉丁语1574年首版及其后续增补本分别进行比对,证明韩跋本此篇注释在结构与细节方面均与克氏首版相吻合,而初函本注释特有的中率相结之理、带分数通分法与“借象之术”则来自克氏后续增补本,从而为韩跋本是万历丁未初刻本提供了有力证据。


    关键词: 韩跋本 初函本 克拉维乌斯版《原本》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4期
    页码: 66-74
  • 机器造纸为何始于欧洲而非中国? ——从“机器造纸”本质探析

    摘 要:为何机器造纸始于18世纪末的欧洲而非拥有两千年造纸史的中国?本文剖析“机器造纸”的本质,认为欧洲在“生产效率与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上述结果。具体为,其一,欧洲迫切需要提高产纸效率,因其始终存在造纸技术难题以及纸张生产与需求的矛盾,而中国的纸张供给与社会需求相持衡,没有急需提高产纸效率的理由和动力;其二,欧洲国家具备造纸技术革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主要表现为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所提供的科学技术前提和精神物质基础,以及造纸相关领域的知识技术积累。


    关键词:机器造纸 原因 生产与需求 科学技术


    作者: 李雅璠   张丁伟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4期
    页码: 75-82
  • 汉长安城未央宫的结构与意义

    摘 要:未央宫作为西汉最重要的宫殿,其设计理念基于所谓的“四海模型”,即:“四海之内”是一块“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的矩形大地。通过对发掘报告数据的整理,利用数理考古方法,揭示出萧何在设计未央宫蓝图时蕴含了“2.8里×2.6里”的矩形大地模型。这是大型皇室建筑中首次发现“四海模型”的应用。在重构未央宫设计蓝图的基础上,发现并证实《三辅黄图》与《西京杂记》采用的都是1里=240步的换算关系来记录未央宫的周长,只不过前者取1黄里=240汉步;后者取1汉里=240京步。两者记录的数据都是正确的。这个发现不仅释去了文献记录与考古发掘无法统一的疑云,也解决了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四海模型 数理考古 《三辅黄图》 《西京杂记》


    作者: 贾越   杨茗铄      
    卷期: 2025年第47卷第4期
    页码: 83-92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