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代西方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兴起,众所周知的是由此带来了一股“西学东渐”的潮流,但不太广为人知的是,同时也存在着另一个趋势,那就是“中学西传”的暗流。中国古代科技是否“保持了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水平”不一定完全可信,但毫无疑问的是,各个古文明各擅胜场,各有千秋是肯定的。我们祖先确实创造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成就,而这些成就后来汇流到现代科技的大潮之中,“中学西传”就是促成这种汇流的主要途径之一。此次专题的三篇文章,分别叙述中国草药、茶叶和火药的西传及其社会影响,第一篇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西传路径及影响研究”;第二篇“近代英国社会对茶叶功效的认识论析”则结合文化背景介绍了茶叶在英国的扩散情况;第三篇文章对火药的“西源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辩驳。
(专题策划:王大明)
摘 要:荆楚名医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自17世纪传入欧洲后,其译介和研评活动持续至今。这种传播不仅加深了西方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促进了中西医学的交流,还推动了西方医药与博物学的发展,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典型例证。研究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探讨《本草纲目》西传的传教士背景和神奇好奇心以及贸易需求等动因,审视欧美对该书的收藏、翻译与研究活动,分析其在医药学、博物学等领域传播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本草纲目》 李时珍 中医药西传
摘 要:近代时期,英国人对茶叶功效的认识经历了一曲折过程。最初,赞同饮茶者对茶叶给以好评甚至视之为“灵药”,此举推动了饮茶在英国的传播但亦招致批判,持严厉态度者将茶叶斥为“毒药”,这一龃龉促使英国人更为深入地研究其特性,认识到茶叶具备多重功效但并非适于所有人,而且饮用须适量。英国人得出的认识实则并非创新,中国古代对饮茶功效与禁忌的总结此时已译介至西方,但英国社会并未关注,而是通过化学实验与案例调查等方式得出了类似结论。英国人对茶叶功效的认识过程,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物”的跨地域扩散和相关知识的传播其复杂面相,提示文明互鉴须超越文化差异形成的障碍才能实现。
关键词:近代英国 茶叶功效 科学实验 文明互鉴
摘 要:英国陆军中校海姆是火药西源论的研究先驱。他不仅指出早期研究遇到的语言困境及其解决途径,而且通过在古代希腊、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的文献中搜寻相关证据,否定了火药诞生于这些传统文明的说法,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培根发明说”,从而为西源论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海姆等人对中文史料的曲解和将火药与火炮等量齐观的研究方法,致使火药在很长时期里被错误地视为现代科学的产物。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火药是由中国古代炼丹家所发明的论断,正是基于对西源论进行研究方法革新而得出的。
关键词:海姆 火药 西源论
摘 要:“动力因果”是近现代科学方法中,特别是科学解释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概念。如果要解释某个时空点发生的事件,则需要找到此事件发生之前作为充分条件的事件。与此相对,“目的因果”是用目的性作为必要条件来解释事物的存在或发生的。目的因果解释在科学解释中的地位一直受到质疑。不少学者(科学的或哲学的)认为目的因果解释终究应该被动力因果解释所取代,但也有人认为目的因果解释是一类不可或缺的科学解释模式。本文支持目的因果在科学解释中不可或缺的观点,并通过其与极值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论证。“极值原理”——最小值或最大值原理——乃科学理论中常见的原理。物之遵循极值原理是目的因果解释的根源,尽管具体解释形式不尽相同。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的动力因果解释是一阶解释模式,而以极值原理为基础的目的因果解释则是一种二阶或元解释模式,它是“统治”一阶因果的因果。一般物体遵循最小作用原理,自组织系统遵循最小自由能原理,生物系统遵循最大适应度原理等。本文将论证极值原理是目的因果解释的最佳诠释。
关键词:科学解释 最小作用量原理 熵增定律 演化博弈论 复制子方程 预测加工 自由能原理
摘 要:动态触摸理论(dynamic touch,又称为effortful touch)是吉布森生态心理学认知革命在科学方法上的重要突破。通过引入力学观测和分析方法,它揭示出在动物(人)通过肢体(手)对环境(物体)主动操控的各种活动中,环境和动物本身不变的力学、几何学等属性乃至可供性(affordance),既可以通过惯性张量实现专属显示(specification),也可以进一步被动物直接知觉到。动态旋转——触摸活动是动物尤其是人在环境中绝大多数活动的基本形态或重要构成,但由于传统认识论以及心理学所持有的机械主义的感觉还原论,触觉的作用一直被局限在非常狭窄的范围。而动态触摸理论的出现,深刻地揭示出力学变量通过动物主动的活动,构成了动物在环境中知觉与行为的物理性约束或信息的提示。
关键词:动态触摸 生态心理学 力学 惯性张量 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