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孙小淳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从“百川归海”到“河岸风光”——试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如何进一步发展中国古代科学史的研究?本文从“李约瑟问题”得到启发,认为如果把注意力从反问题“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转移到正问题“为什么中国文明在把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应用于人类实际需要上比西方文明更有效得多”上来,则可以发展社会学与文化取向的中国科学史研究。这样的研究就不再仅仅是“科学事实”的考证,而是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视角,研究中国古代科学与社会及文化相关的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以宋代为例,提出了一些可以照这一思路开展的研究问题。 更多还原<br/>
    作者: 孙小淳      
    卷期: 2004
    页码:95-100+112
  • 《晋书•天文志》中天象与事应的时间关联性研究
    <p> 摘 要:中国古代占星术注重天象与人事的关系,历代天文志中载有大量的天象与&ldquo;事应&rdquo;记录,构成了占星术的&ldquo;经验数据&rdquo;。本文以《晋书&bull;天文志》&ldquo;史传事验&rdquo;为例,探讨在中国古代占星术中天象与人事如何关联,也就是说人事如何成为天象的&ldquo;事应&rdquo;或&ldquo;事验&rdquo;。 本文主要探讨天象与&ldquo;事应&rdquo;的时间关联性,即天象与事应在时间上的前后相继关系。通过对&ldquo;史传事验&rdquo;中记录的500余条天象和事应的时间进行考证,并就其时间差值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中国古代占星术中天象与事应在时间关联上的特征以及影响这种关联的各种因素。</p> <div> &nbsp; &nbsp;关键词:中国古代占星术 &nbsp;《晋书&bull;天文志》 &nbsp;天象 &nbsp;事应 &nbsp;时间关联</div> <div> &nbsp;</div> <p> &nbsp;</p>
    作者: 孙小淳      
    卷期: 2017年3月第39卷第1期
    页码:72-77
  • 恒星测光与天体物理的开端
    <p style="margin-bottom: 5px;">摘要:现代意义上的恒星测光是伴随着宇宙观的转变而产生的。古代天球模型的打破,使人们意识到不同恒星离地球距离并不相同,从而建立起亮度-距离的简单模型。赫歇尔父子对恒星测光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约翰·赫歇尔制成第一台专门用于天文测光的天文光度计,并通过测光和数据统计认识到恒星亮度不仅与距离有关,而且与恒星内在性质有关。在19世纪前期,天文测光面临&quot;标准烛光&quot;的选取和控制不同观测者对颜色亮度的感知误差两大问题。德国物理学家泽尔纳结合光学与视觉心理学重新设计了天文光度计,一举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经由精确测光,泽尔纳把恒星颜色与亮度联系起来,提出了一套恒星演化理论,成为早期天体物理学理论的代表。</p><p style="line-height: normal;">关键词:恒星测光;目视星等;泽尔纳;光度计;天体物理;</p>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1期
    页码:73-81
  • 哲学已死? ——霍金的哲学思想
    <p>摘&nbsp; 要:霍金在《大设计》中声称“哲学已死”。他的“哲学已死”究竟是指什么?本文考察霍金的哲学思想,指出霍金以自然定律统治自然的“科学决定论”为基本原则,试图在科学的框架内对本体论、因果律以及宇宙本质等问题做出“科学”的解答。霍金的“解题”并不成功,哲学当然也没死亡。霍金结合最新的物理科学进展为哲学的基础性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答案,却是有意义富有启发性的尝试。</p><p>关键词:依赖模型实在论&nbsp; 科学决定论&nbsp; 因果律&nbsp; 历史求和法&nbsp; 人择原理</p><p><br/></p>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2期
    页码:31-37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