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潘承湘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世界近现代生物学史研究进展初析
    独立发展与一般趋向生物学史研究自1875年J.sachs出版《植物学史》以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后才有较快发展。生物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史,既有自己发展的特点,又有与整个科学史发展的一般趋向相一致的共性。首先是生物学史的研究逐步摆脱医学史的影响,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医学史研究是一支比较强大的力量。萨顿在三十年代还感叹科学史未能象医学史那样受到重视与支持。生物学史研究长期受医学史的影响,是与生物学本身发展较晚以及现代生物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从医学范围内发展起来的历史情况分不开的。例如,E.Mayr就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到十九世纪,生物学的内容实际上分属于医学及自然史两大部分。这种 更多还原
    作者: 潘承湘      
    卷期: 1985
    页码:50-57
  • 重演律的兴衰史
    海克尔关于“有机体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又迅速的重演”的思想,曾为恩格斯所接受(参见于光远等译《自然辩证法》,1984版,第17页、289页),并在我国自然辩证法界有巨大影响。本文根据生物学的历史与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介绍了重演律的兴衰史,可供我国自然辩证法工作者作教学与研究的参考。 更多还原
    作者: 潘承湘      
    卷期: 1986
    页码:38-45+80+31
  • 细胞学说的产生、发展与有关争议
    自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胡克(R.Hooke,1635—1702)观察软木发现细胞,到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chleiden,1804—1881)和德国解剖学家、生理学家施旺(Th.Schwann,1810—1882)发表、出版《植物发生论》、《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建立细胞学说,经历了一百多年时间。细胞学说的产生既反映了十七世纪以来自然哲学、生物学、医学发展的影响,也表现了施旺摆脱活力论的思想束缚,用物理化学规律解释生命现象的强烈愿望。因此,本文拟在 当时 的历史 背景下,对细胞学说 的产生、发展 与有关争议进行考 察,以 有 助于较正确地认识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 学说 的贡献及其不足 以及其他学 者所 作 的补充和发展
    作者: 潘承湘      
    卷期: 1989
    页码:72-77
  • 细胞学研究重点从德国向美国的转移
    <正> 19世纪20、30年代,法国学者在研究动植物细胞及其相似性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曾提出细胞的小球学说。但限于当时的显微镜水平,观察比较粗糙,未能正确区分细胞、细胞核,甚至显微镜色差造成的衍射圈。随后,细胞学研究重点移向德国。从1838-1839年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到19世纪末,以德国学者为主在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减 更多还原
    作者: 潘承湘      
    卷期: 1990
    页码:52-58+51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