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王德禄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关于熵和信息联系的一篇早期文献
    1929年德国《物理学期刊》(Zeitschrift fur Physik)上发表了L.西拉德(Leo Szilard,1898—1964)的一篇论文《精灵的干预使热力学系统的熵减少》。文章分析了麦克斯韦妖(Maxwell demon)对热力学系统干预的本质。他将熵的减少同获得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第 更多还原 <br/>
    作者: 王德禄      
    卷期: 1985
    页码:52-53+34
  • 原子科学家反对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斗争
    原子弹在广岛爆炸以后,核武器成为人类永不衰竭的话题。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科学第一次如此直接、深入、全面地影响人类社会。关于原子科学家的是非功过人们众说纷纭。他们中有些人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有些人成为人们谴责的目标。然而,大部分科学家是如何对待原子弹的使用的呢? 更多还原 <br/>
    作者: 王德禄      
    卷期: 1985
    页码:25-35
  • 核科学与“核和平”
    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纵观历史,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从来没有过象今天这样“完美”的自我毁灭能力,核武器的起杀(Overkill)能力已经达到极大限度;同时,人类对和平的向往从来也没有象今天这样强烈,和平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理想和事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经四十年了,我们已经取得了四十年核和平。在这和平与<br/>
    作者: 王德禄      
    卷期: 1986
    页码:36-45
  • 贯彻“双百方针”,促进学术繁荣——纪念“双百方针”提出三十周年座谈会纪要
    为了纪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三十周年,《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于1986年5月13日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了题为“贯彻‘双百方针’,促进学术繁荣”座谈会。来自自然科学第一线从事科学研究的自然科学家和在社会科学领域进行理论探讨的理论工作者共四十多人出席了这次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还有不 更多还原 <br/>
    作者: 王德禄      
    卷期: 1986
    页码:1-13+80
  • 核和平之父——里奥·西拉德
    在1960年美国著名的《哈珀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上,原子弹社会史专家A.K.史密斯(Alice Kimball Smith)讲了这样一件趣事:在一个大学教授参加的聚会上,有人要求来客们写下他认为在近代历史上起了特殊作用的人物,要求是所选人物在他的时代中起了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作用。根据得票的多少选出的前五个人依次是林肯、甘地、希特勒、邱吉尔和里奥·西拉德。本文所要介绍的就是其中第五位人物,即里奥·西拉德的生平和成就。<br/>
    作者: 王德禄      
    卷期: 1988
    页码:45-57
  • 澳大利亚科学社会学家麦克劳德来华访问
    澳大利亚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科学的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杂志副主编、悉尼大学历史系美籍教授罗依·麦克劳德(Roy MacLeod)应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邀请,于1987年10月31日至11月13日来京进行为期两周的学术访问。R.麦克劳德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历史和科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和剑桥大学,1967年获剑桥大学经济和社会史博士。之后,他先后出任 更多还原 <br/>作者二:郑宇建&nbsp;&nbsp;<br>
    作者: 王德禄      
    卷期: 1988
    页码:70-72
  • “21世纪科学与和平”座谈会纪要
    <正> 科学与和平这一主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被推到越来越高的位置。因为它关系到人类的未来、关系到21世纪人类生活的质量。为此,联合国于1988年提议每年的11月11日所在的周为“科学与和平周”,今年的科学与和平周是1989年11月6日到11月11日。为了响应联合国的倡仪,1989年11月10日,中国未来学研究会、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科技日报副刊部联合发起在友谊宾馆科学会堂召开了“21世纪科学与和平”座谈会。<br/>作者二:纪丰&nbsp;&nbsp;<br>
    作者: 王德禄      
    卷期: 1990
    页码:78-79+74
  •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专家治国论
    <正> 专家治国论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中的政治思潮,在现代化国家中,对于它的讨论几乎成为思想界的一个重要主题。由于我们还处于前现代化的过程中,专家治国论没有、也不可能取得主导的地位并产生很大影响。但由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贤人政治传统,使一些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很容易地接受了专家治国论的思想,并试图使它对中国的政治走向产生影响。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思想中的一股潜流。<br/>作者二:刘志光&nbsp;&nbsp;石油部物理勘探职工大学<br>
    作者: 王德禄      
    卷期: 1990
    页码:25-31+24
  • 中国大科学的运行机制:开放、认同与整合
    <正> 大科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发展的现代模式。科学在本世纪以来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结构和人类生存方式。世界规模的军事需求,急迫地将现代科学与军事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科学技术成为发展国力和战争取胜的重要前提。“曼哈顿”计划的实施与“成功”成为“大科学”到来的重大标志和“大科学”体制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国外科学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对于“大科学”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注意,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和案例分析,其中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宣告了大科学时代的到来;普赖 更多还原<br/>作者二:孟祥林&nbsp;&nbsp;北京交通大学<br>作者三:刘戟锋&nbsp;&nbsp;<br>
    作者: 王德禄      
    卷期: 1991
    页码:16-24
  • “1992年三峡工程定案后访李锐”
    <正>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议案,到会的2633位代表中,1767人投赞成票,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位代表未按表决器。至此,被称为“半个世纪的论证”的关于三峡的争论,似乎可以划个句号了。但海内外众多关心这一争论的人士,对此议论纷纷:为何听不到反对派的声音? 更多还原<br/>
    作者: 王德禄      
    卷期: 1993
    页码:24-32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