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万兆元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近代科学史与牛顿研究前沿 ——牛津大学艾利夫教授二次来华讲学综述
           应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历史系邀请,英国知名科学史学者罗布·艾利夫(Rob Iliffe)教授于2017年9月10日至23日来华讲学。艾利夫现为牛津大学科学史讲席教授,兼任牛津大学科学史、医学史与技术史中心(OCHSMT)主任,《科学年鉴》(Annals of Science)杂志共同主编(2006-)等职。艾利夫教授是目前国际科学史界顶级的牛顿研究专家,长期主持牛顿项目(The Newton Project),①且有多部著作问世。
    据悉,这是艾利夫教授第二次来华讲学。2015年,他应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邀请,来京参加了“牛顿研究在中国”(Newton Studies in China)国际学术研讨会,与袁江洋研究员共同主持了“中文版《牛顿文集》编辑、翻译与出版”工作坊,其间还在部分高校和研究院所做了牛顿研究系列学术报告。②
           此次来访,艾利夫教授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学术活动:一是为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研究生开设了近代科学史短期课程,二是受邀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单位做了多场学术报告,三是参加了牛顿研究前沿座谈会以及《科学文化》期刊第二次编委会。此次讲学活动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有助于深化中英科学史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所以本文拟从上述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 万兆元      
    卷期: 2018年1月第40卷第1期
    页码:139-141
  • 三史合一:牛津的科学史、医学史与技术史学科

    牛津大学在科学史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2016-2019年,笔者在牛津攻读科学史博士学位,其间对牛津的科学史研究传统和现状有所体认和观察,印象最深的是其“三史合一”的进路。“三史”指科学史、医学史与技术史三大研究面向,其背后的推动者是科学史博物馆、科学史教授讲席、韦尔科姆医学史中心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教研单位。这些研究方向和教研单位的形成及其整合,是过去一个世纪特别是近50年学科发展的产物。


    作者: 万兆元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4期
    页码:1-5
  • 牛顿手稿的“奥德赛”之旅 ——评萨拉·德里著《牛顿手稿漂流史》

    摘 要:牛顿去世后留下大批手稿,其中大部分直到1930年代才得以公开,从而掀开了牛顿研究的新局面。对于这批手稿近300年的保存和流传历史,学界过去仅知大概情形和零碎细节,萨拉·德里著《牛顿手稿漂流史》则首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连贯完整的叙事,详细再现了手稿在众多亲属、收藏者和学者手中被隐藏、买卖、转赠和编辑的过程。该书兼具可读性和学术性,将牛顿手稿的流传、牛顿形象的变化以及科学史学科的发展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关键词:牛顿   《牛顿手稿》   历史


    卷期: 2023年第45卷第11期
    页码:84-88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