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刘轶丹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火器史研究的新高度 ——《世界火器史》评介
    <div> 火药的发明与发展,火器的创新更新,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世界火器史》[1]是一部系统论证世界火器技术发明、演进和交流历程的专著,其作者军事科学院王兆春研究员,有着扎实的自然科学功底和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他查阅了中、英、日、俄、德等多种语言文献,广泛涉猎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化学、冶金、考古、文物等诸多学科领域,对中国火药和火器发明发展的历史渊源、火器西传后的创制与革新、东西方火器交流以及火器用于战争后引发的军事与社会变革等重大问题作了论述。全书内容翔实、文图并茂、逻辑严谨、评析精辟、论点独到,熔学术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堪称火器史研究的新高度。纵览全书,主要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div> <div> &nbsp;</div> <div> 一、超越国界的研究题材</div> <div> &nbsp;</div> <div> 首先,作者从分析各国火器技术发展的不同路径入手,清晰地勾勒出火器技术在世界各国之间的传承关系。随后,作者聚焦于不同区域火器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区域内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火器技术的发展与交流为切入点,力图解析火器技术一千多年以来发展的区域走势。最后,作者以世界权力格局的转变历程为背景,通过聚焦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各国建立的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深度剖析火器技术的发展从区域性转向全球性的历史必然性。</div> <div> 由于作者着力勾画1100年以来火器技术由一国独领风骚到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与竞争,再到全球范围内火器技术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这就从空间层面为《世界火器史》建构了坚实的骨架,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div> <div> &nbsp;</div> <div> 二、内外结合的研究视域&nbsp;</div> <div> &nbsp;</div> <div> 作者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内使用的各类火器的形制构造、制造方法、性能指标等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对于火器史上重要的发明创造作出了精辟独到的点评。作者还分别介绍了在世界火器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军事家和科技专家,对于东西方推动火器技术发展的主体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而且,对于反映世界火器发展历程的史籍、兵书和专著,作者不仅对它们分别作了内容介绍,还在充分研究史料和出土文物的基础上,对于欧洲早期使用的&ldquo;希腊火&rdquo;和&ldquo;海之火&rdquo;是否就是火药,中国明代使用的&ldquo;神机&rdquo;枪炮是否由越南传入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考证辨析。</div> <div> 对于火器技术与政治的关系,作者认为火器为政治所用,受政治制约。在火器技术与经济的关系上,作者指出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火药的发明与发展,火器的创新与更新,都是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最后,对于火器技术与战争的关系,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火器技术与战争相促相长的论断。枪炮弹药是火器时代作战双方赖以杀伤敌方有生力量,摧毁敌方各种战具及军事工程的主导兵器。</div> <div> &nbsp;</div> <div> 三、上下求索的研究诉求&nbsp;</div> <div> &nbsp;</div> <div> 世界火器史研究上承10世纪以前的冷兵器时代,下接二战后的核时代,在其中跨越千年的时域内,世界军事史和战争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然,这一系列的巨变无法由火器的专门史研究得以完整展现。而本书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作者的研究诉求并没有囿于火器史这一军事技术中的单项研究,而是超越了火器的专门史研究,在历时1100余年的火器时代中上下求索,就军事史研究的核心问题展开探讨。</div> <div> 首先,作者通过东西方军事变革的比较研究,深入展开由军事变革通往社会变革的路径分析。其次,作者从技术伦理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军事技术善恶标准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军事技术向民用技术回归的可能性。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指出:&ldquo;科学对于伦理来说,属于中立的一种智力工作。所以科学不断发达究竟会带来什么的结果,若用伦理上善恶的概念来说,就在于科学是被善用还是被恶用。&rdquo;[2]最后,作者从技术层面和政治层面出发,辩证地分析了生成战斗力的两项基本要素&mdash;&mdash;人与武器之间的关系,得出在火器时代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的论断。</div> <div> 把握上述角度展开论述,不仅摆脱了就火器论火器的窠臼,拓展了火器史的研究领域,对整个军事史的研究也颇有裨益。</div>
    作者: 刘轶丹      
    卷期: 2017年3月第39卷第2期
    页码:159-160
  • 物化关系遮蔽下的军事实验——作战模拟技术的合理性基础
    <p>摘要:人-军事技术之间除对象化的物化关系外也存在着异化向度,即军事技术对人主体功能的僭越,这一异化关系构成了&quot;人&quot;在作战模拟技术中可以被量化的前提条件。研究者们在模型中用对技术效能的精确测量遮蔽了人在军事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当我们接受作为&quot;存在&quot;的作战模拟技术时可以发现,这一异化向度的物化在揭示作战模拟技术先天局限的同时,也为它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指引:将人-军事技术的互动关系纳入模型构建中有益于辨清模拟结果的现实边界,避免战术研究长期以来&quot;以军事技术效能为核心的战术设计&quot;与&quot;以人为核心的军事实践&quot;的二律背反。</p>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2期
    页码:93-99
  • 负责任军事工程师的道德认知与调适
    <p>摘 要:工程师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不同的角色担负着不同的责任,因此工程师经常面临着角色的道德冲突与行为选择的道德困境。由于军事工程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军事工程师具有对抗性强、保密性高、忠诚性专的职业特征,在军事工程实践活动中面临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困境问题更为敏感,主要表现为:国家与人类的对象困境、安全与制胜的目标困境、保密与民主的路径困境。负责任军事工程师在调适面临的道德冲突与道德困境时应该遵循自卫、和平、区分、相称这四条基本原则,同时从伦理认知、社会监督、法律规制三个方面完善相关规制。</p><p>关键词:军事工程师 道德认知 道德调适</p><p><br/></p>
    卷期: 2024年3月第46卷第3期
    页码:111-118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