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芦笛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晚清《植物学》一书的外文原本问题
    <p> 摘 要:晚清《植物学》一书共8卷,由韦廉臣和艾约瑟辑译,李善兰笔述,是中国首部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书籍。关于《植物学》所据之原本,学界意见不一,间有可商之处。经过初步核查,发现该书的内容节译自多种西人著作,其中:卷1的内容大部分来自韦廉臣的《真道实证》之《上帝惟一不能有二》和巴尔弗(John H. Balfour)的《植物神学》(Phyto-Theology, 1851);卷2节译自林德利出版于1847或1849年的《植物学基础》(The Elements of Botany);卷3-6的内容节译自林德利的《植物学基础》(1847或1849)和巴尔弗的《植物神学》(1851);卷7和8的内容仍不知其所本。此外,李善兰不仅润色了译文,还附入少量自己的文字,这又增加了彻底探求原本的困难。<br /> 关键词:植物学&nbsp; 李善兰&nbsp; 韦廉臣&nbsp; 艾约瑟<br /> &nbsp;</p>
    作者: 芦笛      
    卷期:
    页码:1-8
  • 近代中国真菌学的发轫之作 ——中国学者发表的最早的两篇关于真菌的科学研究论文考述
    <div> 摘 要: 王焕文和吴冰心分别在1909和1914年发表的关于茯苓和白木耳(银耳)的论文是近代中国学者发表的最早的两篇科学研究真菌的论文,这对于完善中国近代真菌科学史的早期面貌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王焕文的论文长期未能得到真菌学史家的关注,吴冰心的生平活动及其论文的具体内容亦乏梳理与分析。通过将论文的内容置于两者的学术活动背景中考察,可见两者的相关研究都受到了个人科学兴趣和中国本土物产历史文化的双重影响。王焕文的论文之所以受到真菌学史界的忽视,主要是由于学科视野的局限,以及对外文资料和域外文献的关注不够。宏观地看,王、吴两者的研究也是近代科学与中国本土社会的物质生活相结合的两个实例。</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 真菌 &nbsp;茯苓 &nbsp;白木耳 &nbsp;银耳 &nbsp;近代</div> <div> &nbsp;</div>
    作者: 芦笛      
    卷期: 2018年4月第40卷第4期
    页码:67-73
  • 关于晚清《植物学》一书内容来源的复杂性——敬答张翮博士
    <p>摘要:关于晚清《植物学》一书的外文原本问题,相关研究不断推进。但是由于该书内容来源的复杂性和相关史料的不足,这方面的研究仍留有很大的空间。《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第4期发表的张翮的论文,对《植物学》部分内容的来源做出了细心的探求和论证,取得重要发现,也颇具启发,是《植物学》原本研究的最新力作。不过该文中的一些论述值得进一步探讨。理解该文以及既有的相关研究的贡献与尚未明晰之处,有助于推进学者对《植物学》内容来源的揭示。</p><p><br/></p><p>关键词:植物学;晚清;西学东渐;李善兰;韦廉臣</p><p><br/></p>
    作者: 芦笛      
    卷期: 2020年第42卷第6期
    页码:56-63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