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张剑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中华书局科学书籍出版初探(1912-1949)
    1912-1949年间中华书局出版了268种296册自然科学书籍,以科普著作为大宗,与市场化的出版企业宗旨相契合,但也有不少专门性的学术著作面世。这些书籍的出版表现出十分明显的阶段性,除与整个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动等因素相关外,也与中国近代科学发展进程有密切的联系。近160名作者参与这些作品的撰述,他们中除少数彪炳中国近代科学史册外,大多数人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土中。这些作者可大体分为职业作者与专业作者两大类,每大类皆可细分为"通才"与"专才"两小类。他们与中华书局共同努力,向民众传输科学与科学精神,提升了民族的科学素养,也记载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历程,传承了学术。
    作者: 张剑      
    卷期: 2014
    页码:45-51+126
  • 从“科学救国”到“科学建国”的践行者 ——中国科学社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三大贡献
    摘 要: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综合性学术社团,它团聚了数千名学术精英,参与并促成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生与发展。综括起来,它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有三大贡献:第一,不仅率先揭橥“赛先生”和“德先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导,而且致力于宣扬什么是科学、科学方法、科学研究与科学精神,区分科学与技术的差别,填补了自鸦片战争后引进西方科学以来中国科学发展的空白,丰富了国人对科学的全面认知。第二,在学术社团组织的创设发展、科研机构的创建、学术评议与奖励机制的创立、名词术语的审定与学术交流系统的建设及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等科学体制化方面有垂范和引领作用。第三,自觉地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积极发挥自身的知识积累优势,介入具体的国家建设事业,并在“科学建国”的讨论中,促成了国家科学战略的初现。
     
    关键词:中国科学社  科学救国  科学建国
     
    作者: 张剑      
    卷期: 2016
    页码:12-20
  • 代际冲突与认知差异——1951-1952年任鸿隽、竺可桢相关中国科学社信函疏证

    摘要:新发现的1951-1952年任鸿隽、竺可桢相关中国科学社往来信函六通,聚焦于《科学》停刊、中国科学社改组两个问题。信函内容不仅解决了末期中国科学社的一些谜团,更反映了国家科学政策探索时期科学家之间的复杂面相:《科学》停刊的矛盾背后是民国时期科学家代际冲突在新形势的新表现;任鸿隽、竺可桢对《科学》停刊特别是中国科学社改组的不同意见是他们在新政权的不同社会角色对国家科学政策认知差异的体现。代际冲突中年轻一代的胜利与竺可桢对新政策的更准确认知,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方向;中国科学社又苟延残喘八九年的历史事实,显现了当时全面统一政策下,社会需要民间力量也提供了民间力量生存的缝隙。 

    作者: 张剑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1期
    页码:61-72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