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19923
本期目录
  • “科学知识”社会学概念及其哲学背景
    <正> 最近十多年,科学社会学领域发生着重大变化。“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出现,可算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进展。它涉及诸多领域,包括不少概念、命题、方法。我们评价这一进展,确实需要许多人的许多工作,在这方面,我国学者刘珺珺教授已有很好的开端。“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的哲学背景很值得注意。这是因为,当今“科学知识”的社会研究并不限于科学社会学这一个领域,此外,就这一领域的“科学知识”研究而言,确实带有某种“哲学思辨”,也确实一再受到科学哲学争论的启发。
    作者: 陈光        
    卷期: 1992
    页码: 37-41+29
  • 科学编史学视野中的“科学革命”
    <正> (一) 目前,当人们谈及科学的历史发展和科学的成就时,不论是在科学哲学家还是在科学史家,乃至一般公众中,“科学革命”已成为一使用频率极高的术语。在我国,近年来,尤其是随着库恩(T.S.Kuhn)的科学哲学理论被译介之后,科学革命这个概念(或按西方常用的术语,作为科学哲学或科学史中的一个常用的“隐喻”)更是有口皆碑。然而,当人们广泛地使用这一概念时,并不一定总是对此概念作了明确的限定,使之具有前后一贯并且为 
    作者: 刘兵        
    卷期: 1992
    页码: 42-51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三届一次理事(扩大)会议在京召开
    <正> 1992年4月7日至9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三届第一次理事(扩大)会议在北京清华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全国理事和代表144人出席了会议。在大会开幕式上,由于光远致开幕词,丘亮辉做了工作报告,彭瑞骢做了修改会章的报告。此外,中国科协领导、清华大学的领导及龚育之、朱丽兰、高扬文和王梓坤等同志也分别在开幕式上讲了话。
    作者: 灯光        
    卷期: 1992
    页码: 51
  • 正电子的预言和发现
    <正> 正电子是人们认识的第一个反物质粒子。狄拉克(P.A.M.Dirac,1902—1984)于1931年预言了它的存在。次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C.D.Anderson,1905—)在宇宙线的研究中“偶然”观察到一个新粒子。不久以后,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特(P.M.S.Blackett,1897—1974)和意大利青年物理学家奥恰里尼(G.P.S.Occhialini,1907—)证实了这项观察,并指出这就是狄拉克预言的粒子。从此,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揭开了新的篇章。在历史上,这一事件比较典型,许多作者对此作过评述,一些当事人也作过回忆。本文拟在已有研
    作者: 范林        
    卷期: 1992
    页码: 52-59+78
  • 刘徽祖籍考
    <正> 刘徽于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对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数学经典《九章算术》详加注解,在数学方法、数学理论上贡献极大。尤其是他创造的用无穷小分割思想和极限思想对圆面积公式的证明,对鳖臑(一种四面体)和阳马(一种方锥)体积的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前者为基础的求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我国关于圆周率精确值的计算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千余年的地位;而后者表明,刘徽在高斯前一千六百年就考虑了不借助于无穷小分割是不可能解决四面体体积的问题,这个问题后来发展成为指导二十世纪数学发展的希尔 
    作者: 郭书春        
    卷期: 1992
    页码: 60-63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