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智能医疗这一新兴医学诊疗模式。作为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技术应用,医疗技术的安全性被置于有效性之前,这致使智能医疗的风险研究伴生于技术应用扩展,从宏观的技术伦理向具体的应用领域与核心问题聚焦,成为当前人工智能应用伦理领域的热议话题。
本期专题收集了三篇智能医疗伦理与治理的研究文章,都具有较高的前沿性与现实针对性。王昱洲、廖新媛的文章从算法黑箱对医疗信任的挑战出发,基于对事后解释与“第二意见”两种解决策略的反驳,提出通过人机耦合建立医疗信任关系这一可行模式。孙丹阳、李侠的文章基于对智能心理治疗理论基础与运行机制的分析,揭示人工智能的技术性风险因心理治疗的数据敏感、对象脆弱、目标特殊等因素而存在增溢效应,提出贯穿技术研发-使用-监管全过程的风险应对方案。袁洁铃、陈海丹的文章澄清了对话智能体在抑郁症诊治应用中所面临的准确性、数据安全与隐私、固有偏见、情感鸿沟和患者依赖五大伦理难题,并从审查与评估、数据伦理、角色定位、人机交互以及监管与信任的维度构建治理策略。希望本期专题可以引发学界同仁对智能医疗这一现实问题进行更多的伦理省思与治理探索。
(专题策划:孙丹阳)
摘 要:作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技术之一,电子签名通过重构传统缔约形式,有效助力了社会与经济活动向无纸化、即时化、智能化的转型跃迁。在这一过程中,电子签名社会信体系的构建呈现渐进式多维演进特征,历经契约信任、技术信任到数字信任的三阶段迭代融合。当前,电子签名的可信任性面临来自技术安全、法律合规、社会认可及伦理道德考量等方面的系统性挑战。为此,建议在完善电子签名管理体制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相关法规和标准化细则,有效平衡开放实践与严格监管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与法律规范的广泛宣传,提升公众对电子签名技术的认知水平,确保电子签名技术社会公信力的稳步提增。
关键词:电子签名 社会信任 数字化转型 技术治理
摘 要: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主动披露知识能力边界、推崇人类价值、外显系统缺陷等方式构建“示弱”策略,已成为优化人机交互效能的重要形式。这些示弱策略通过技术发展缓冲、心理信任、认知引导等机制发挥作用,推动人机交往范式革新。生成式人工智能示弱策略在提升用户信任度的同时,可能引发认知殖民、情感操纵、文化同质化危机等社会风险,亟需构建人机协同发展的伦理框架。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 技术强者 人机交互 示弱策略
摘 要:科学文化构成驱动高质量创新的重要基础,但其中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2005-2020年的省级数据,检验了科学文化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科学文化对区域创新具有明显促进效应;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科学文化可通过强化知识创造能力、增加创新型人才和推动文化产业集聚三条路径促进区域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科学文化在东部地区、市场信任度低和市场制度不完备的情境下的作用效果更强,表明科学文化可发挥科学精神的约束机制和对正式制度的补充作用,但也受制于客观创新条件。研究解释了科学文化促进区域创新的作用机制,构建了二者间的关联图谱,为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提供了实际参考。
关键词:科学文化 区域创新 非正式制度
摘 要:英国医生约瑟夫·李斯特从小培养了博爱和向善的道德情感。求学期间得到了沙培教授和赛姆教授的悉心指导。李斯特首创外科手术消毒法,使外科手术风险可控,外科医疗从此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学科。上述历程蕴含着李斯特关爱、尊重和保护个体生命的基本道德精神和推己及人的人文关怀,成为他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确保手术全面成功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李斯特 外科手术消毒法 外科手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