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2410
本期话题
专题:科学模型的本体论、认识论与科学实践

编者按:

      传统科学哲学(如维也纳学派、柏林学派等)对科学理论主要持“句法观”(syntactic view,也译作“语形观”),即把科学理论看作像欧氏几何式的公理系统,有待解释的自然现象可以最终从基本理论推导出来。科学模型只有启发或辅助的功能,在科学研究中并非必不可少。但是1980年代之后,苏佩斯(P. Suppes)、范·弗拉森(B. C. van Fraassen)等更多科学哲学家对科学理论持“语义观”(semantic view)。语义观认为,分析科学理论更需要数学工具,而非谓词逻辑。科学理论不直接解释自然现象,而需要通过科学模型作为中介。从此,科学模型也成为科学哲学的中心议题之一。

      本期专题的几篇论文分别探讨了科学模型的本体论、认识论与科学实践。章航的“科学模型的三种本体论立场探析”研究了三种模型本体论:理论的数学结构、虚构的抽象实体、工具,主张多元主义立场。向盾的“模型的认识论探究”反驳激进的器物主义,重申科学建模的方向性,并为直接表征辩护。叶立国的“科学模型的虚构论及其自然选择的衍生机制”把传统的“模型与对象”的二元关系改造为“模型、经验与对象”的三元关系,认为科学模型也是通过自然选择走向成功。江学如的“如何可能与实际如何:生态学模型解释的实在性分析”所提及的亨普尔解释模型到生态学模型解释,正好体现了科学理论的句法观向语义观的转变,凸显了科学模型在生态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专题策划:王巍)


本期目录
  • “数据人”假设与数据异化的善治逻辑
    <p>摘 要:“大数据异化”实质是一种技术异化,是指大数据技术在起到提高管理效率、改善人类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作用的同时,却也会产生与人们预期相反的负面影响现象。“大数据异化”的人性假设,本质上是“数据人假设”,即人除了经济理性、社会理性之外,还表现出一种数据理性。文章在此元假设内涵基础上研究了“大数据异化”现象凸显的数据主义世界观、行为异化、数据风险三类表征,并展开现象背后的溯因分析。数据异化的治理是关键,而如何实现“善治”才是治理最为内核的关切点和时代发展需求的最终目的。构建闭环“EAUTO-五元善治”理论模型,着手防范应对,搭建数据异化问题的善治支持网络,探索善治实现路径。</p><p><br/></p><p>关键词:数据人假设 大数据异化 批判和反思 溯因 数字治理</p><p><br/></p>
    作者: 苏坤   易开刚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10期
    页码: 87-96
  • 人工智能资本化与智能劳动异化
    <p>摘 要:在人工智能资本化的过程中,智能生产并非智能劳工直接生成数据的劳动智像化过程,而变成人工智能应用的自主生产过程。智能劳动在人脑中的经验成规逐渐与智能生产相分离,主观抽象成独立的人工智能研发。人工智能的源动力要素就是把原先智能劳工的有限劳动力支出转变为能够无限利用的算力,使得原先在创造中的算力变成智能社会劳动要素。智能生产的数据抽象在人工智能中变成一般智力,进而转变为智能资本操控力。智能劳动的原创模式再次对象化到智能生产中时,就生成了智能劳动生产创造的“自乘效应”。智能生产作为深度的智能劳动异化,致使智能劳工受到人工智能的监控和智能资本的压迫。</p><p><br/></p><p>关键词:智能劳动 智能资本 人工智能 异化</p><p><br/></p>
    作者: 温旭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10期
    页码: 97-103
  • 科学文化出版与世纪之交的科学传播浪潮
    <p>摘 要:将世纪之交1992-2005年的科学文化出版和科学传播浪潮,分为前浪、此浪、后浪进行概念追索、过程回溯和成果分析。在那个纸媒为主的年代,科学传播的传播学范式、官方工作范式和科学文化范式并存、博弈、互补;科学精神存在一个观念谱系:强科学主义、理性科学主义、理性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或自由主义,及“反科学主义”。对科学精神的弘扬是此次浪潮的核心,期间发生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的热烈讨论,以及自由主义、“反科学主义”与强科学主义的大辩论。一词共举、其意各表,扩大了科学精神的影响,增进了相关各界及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取得了共赢——“弘扬科学精神”被写进《科普法》。浪潮特征:当年的科学文化出版是有研究、有主张的出版,科学文化和科学传播理论研究与科学文化出版实践相辉映,出版、学术、媒体同频共振,形成一种现象。浪潮成就:科学精神得到弘扬、科普概念得到洗礼、“科学传播”成为与“科普”并驾齐驱的行业主题词,推动了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科学的精神气质和整体风貌。</p><p><br/></p><p>关键词:世纪之交 科学文化出版 科学传播 科学精神 科普事业</p><p><br/></p>
    作者: 范春萍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10期
    页码: 104-118
  • 罗蒙诺索夫:俄国化学建制化的先驱
    <p>摘 要:罗蒙诺索夫是18世纪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在俄罗斯(苏联)享有极高声誉。他抓住时代机遇,1736年进入彼得堡科学院附属大学学习,后被派往德国留学,系统学习化学、物理学和矿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1745年他成为彼得堡科学院第一位本土院士。在他的努力下,俄国首个科研性质的化学实验室于1748年建成。他在实验室内从事物理化学研究和工业产品开发,发现质量守恒现象,并进行人才培养。此实验室是俄国第一个综合科研、教学和生产功能的化学机构,带动了俄国化学的建制化。</p><p><br/></p><p>关键词:罗蒙诺索夫 彼得堡科学院 化学实验室</p><p><br/></p>
    作者: 刘茗菲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10期
    页码: 119-126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