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199
本期话题
2019年09期“科学实践哲学”专题

近年来,科学实践哲学逐渐成为科学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为整合国内科学实践哲学的研究力量,2018年11月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科学实践哲学学术会议。本专栏从中选取了三篇有代表性的论文。

吴彤教授的“实践与诠释”试图从科学实践哲学角度重构实践与诠释的关系。依托于劳斯的奠基性工作,论文分别以库恩和海德格尔为例比较了实践诠释学与理论诠释学。然后,作者依据实践诠释学对科学定律进行重新诠释,指出科学定律不是无条件有效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三条实践诠释学的方法论原则。

通常,科学实践哲学致力于重构当前的知识观念与科学观念,对科学史与思想史关注度不足,贾向桐教授的“近代实践观念的转变与科学革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作者认为,近代实践观念的变迁对近代科学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古希腊,理论、实践与创制被严格区分开来。到了近代,“沉思”与“操作”维度日渐融合,“自然-技艺”的二分法趋于模糊,这为实验科学提供了可能性条件,为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黄侃副教授的“认知科学研究的实践进路”为科学实践哲学补充了认知科学的视野。作者指出,与早期计算主义不同,4E认知将认知与身体、行动、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显示出实践性、情境性、具身性与延展性等特点。这样的认知概念与科学实践哲学有着较强的亲和性,它们均强调实践之于知识的基础地位。这种亲和性从源头上说来自现象学,因为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对这两个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未来,期待认知科学研究与科学实践哲学研究能够产生更具创造性的良性互动。

本期目录
  • 民国初年的技术官僚与科技转型之殇 ——曾鲲化误报军情事件探析
    <div> 摘 &nbsp;要:曾鲲化是近代中国铁路调研与管理的开拓者,1917年调任株萍铁路局长。护法战争期间,他因向北京汇报战场实情而被湖南督军傅良佐以误报军情为由抓捕扣押并拟枪毙,引发多方介入和舆论哗然,被罚当兵数日后才被押解进京。旋因傅良佐北逃与段祺瑞下台,案件遂告消弭。但曾鲲化误报军情事件并非普通个案,通过爬梳事件背景与缘起、经过与结局、当时的舆论反应等展开解读与反思,可表明在民初政治纷乱与社会动荡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技术官僚与科技转型无法独善其身。曾鲲化的经历不仅展现了一个技术官僚难以施展才学的乱世缩影,而且为科技转型与社会转型的互动提供了反面案例。</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曾鲲化 &nbsp;傅良佐 &nbsp;铁路 &nbsp;技术官僚 &nbsp;科技转型</div> <div> &nbsp;</div>
    作者: 雷环捷        
    卷期: 2019年9月第41卷第9期
    页码: 66-72
  • 约瑟夫·阿伽西早期证伪主义科学编史学研究
    <div> 摘 &nbsp;要:约瑟夫&middot;阿伽西完成了首部科学编史学专著《论科学编史学》,并用科学史案例证明波普尔方法论证伪主义能较好地指导科学史实践。立足于阿伽西科学编史学和科学史著作,结合其理论与实践,考察阿伽西早期证伪主义科学编史学。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史应接受新的批判科学哲学指导,批判当下受归纳主义和约定主义影响的科学史研究,提出证伪主义批判理性作为方法论原则。科学史的目标是更接近科学和历史事实,并提供有趣、生动的历史。阿伽西早期证伪主义科学编史学体现出批判性史学的独特性,开启了一种分析批判的视角,为科学史研究开拓了范围广泛的问题领域,对后来的科学史研究来说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开拓意义。在科学史研究国际化趋势及多元化路径趋势下,仍有一定价值。</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约瑟夫&middot;阿伽西 &nbsp;科学哲学 &nbsp;证伪主义 &nbsp;科学编史学</div> <div> &nbsp;</div>
    作者: 王晶金        
    卷期: 2019年9月第41卷第9期
    页码: 73-79
  • 社会物理学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趋向及其特征
    <div> 摘 &nbsp;要:社会物理学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大数据技术以数据驱动取代了理论驱动的科学认知模型,深化了人们对于社会系统多领域、多层面和多维度的科学认知;大数据技术为当代社会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整体性的本体论立场定位,促使社会物理学研究由局域-个体化思维向整体-社会化思维转变,并且推动了社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认知&ldquo;统一性&rdquo;建构;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社会物理学研究所坚持的非精确性思维原则是一种认识论层面上的有效策略,它拓展了社会物理学研究的空间和范围;大数据技术的相关性分析为社会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工具,它为社会科学预测功能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大数据 &nbsp;社会物理学 &nbsp;整体性 &nbsp;非精确性 &nbsp;相关性<span class="Apple-tab-span" style="white-space:pre"> </span></div> <div> &nbsp;</div>
    作者: 刘伟伟        
    卷期: 2019年9月第41卷第9期
    页码: 80-86
  • 科研人员成果产出与年龄相关吗? ——基于文献综述的研究
    <div> 摘 &nbsp;要:本文通过对相关科研人员成果产出与年龄特征的文献分析,发现科研人员成果产出与年龄存在两种情况:一类研究是以科研队伍中金字塔顶端的科学界精英为研究对象,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结果发现其重要创新产出成果都是在青年时期做出来的;还有一类研究是以广大普通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发现其成果产出并不只有青年时期的单峰现象,而是存在青年期和中老年期的双峰或者是随年龄逐渐增加的梯形现象。最后本文对如何更好地资助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科研人员提出了政策建议。</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科研人员 &nbsp;成果产出 &nbsp;年龄特征 &nbsp;政策建议</div> <div> &nbsp;</div>
    作者: 周建中        
    卷期: 2019年9月第41卷第9期
    页码: 87-92
  •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工程社会学研究初探 ——以对建设工程的分析为例
    <div> 摘 要:工程社会学在兴起过程中面临着学科分割、边界缺失、内涵压缩、现实脱嵌四重困境。工程概念的悄然转变、社会学的时间维度融合、纾解既有困境的诉求以及应对社会学危机的使命,助推着全生命周期视角的形成。对具有复杂高维特征的建设工程进行分析,可为其他类型工程的社会学研究提供类比或降维的参照。通过讨论建设工程从设想、决策、设计、实施、运转到退役的各阶段可研究议题,并解释&ldquo;悬浮&rdquo;在各阶段的特殊环节,描绘出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工程社会学研究谱系。</div> <div> &nbsp;</div> <div> 关键词:工程社会学 &nbsp;全生命周期视角 &nbsp;建设工程</div> <div> &nbsp;</div>
    作者: 施国庆        
    卷期: 2019年9月第41卷第9期
    页码: 93-99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