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1810
本期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2px;">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认识到蟋蟀的体型大小、体重、成熟度,以及头、上颚、项、躯干、腿、翅与战斗力存在密切相关。对《功虫录》和《斗蟋随笔》中的历史记录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蟋蟀腹部前端宽阔、头部圆大、上颚尖长粗大、前胸背板宽阔和足圆长等,是表征具有较强斗性的蟋蟀身体特征。传统文化中还包括通过身体尺寸、体重、成熟度等指标判断蟋蟀斗性的方法。</span></div> <div> &nbsp;</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关键词: 行为生态学&nbsp; 繁殖策略&nbsp; 蟋蟀&nbsp; 身体指标&nbsp; 博戏</span></div> <div> &nbsp;</div>
    作者: 陈天嘉        
    卷期: 2018年10月第40卷第10期
    页码: 70-74
  • 工程与社会正义 ——开启工程研究的政治学之维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2px;">摘&nbsp; 要:工程活动如何实现公共善一直是工程伦理学关注的主题,然而,由于工程产品是依靠公共力量与资源来实现的,公共权力的介入乃至&ldquo;政治性诱致&rdquo;就不可避免。现实生活中的&ldquo;政绩工程&rdquo;造成了工程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而且破坏了社会正义原则,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合法性危机。因此,仅仅从伦理学角度强调工程师所担负的伦理责任固然重要,但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工程活动中的权力因素与政治机理同样不可或缺。故而,从相对成熟的工程伦理学走向隐而未发的工程政治学,为解决工程与社会正义之间的紧张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span></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 12px;">关键词:工程&nbsp; 社会正义&nbsp; 公共善&nbsp; 政治性诱致 公共权力&nbsp;</span></div> <p> &nbsp;</p>
    作者: 张云龙        
    卷期: 2018年10月第40卷第10期
    页码: 75-81
  •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及其反向塑造人类世界观研究
    <div> <span style="font-size:12px;">摘 要: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随着新科技的不断涌现,其对人类观念的反向塑造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科技价值与科技异化两方面探讨了科学技术对人类世界观的塑造问题,并就近年来受社会关注程度较高的颠覆性技术如何塑造人类世界观进行了论述,认为人类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技术在观念上的嬗变体现了新科技对人类世界观的反向塑造。</span></div> <div> &nbsp;</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12px;">关键词:科学技术&nbsp; 社会价值&nbsp; 科技异化&nbsp; 反向塑造&nbsp; 世界观</span></div> <div> &nbsp;</div>
    作者: 苗阳        
    卷期: 2018年10月第40卷第10期
    页码: 82-88
  • 全球创新位势:地图、演化与跃迁
    <div> <span style="font-size:12px;">摘 要:针对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既有范式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全球创新位势概念作为创新全球化情境下本土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的新思维。全球创新位势,是创新组织的创新活动在知识立体地图中的定位,具有平面维度的创新位和海拔维度的创新势两个维度。全球创新活动按照过程和模块两个逻辑解构,同时采用科层和网络两种方式建构,形成全球创新位势演化的组织载体,创新主体的跨国双元学习和&ldquo;鱼/渔&rdquo;效应,构成全球创新位势的演化机制。本土创新企业全球创新位势跃迁总体上存在两大典型的战略路径:突破战略和开拓战略。技术范式特征、市场特征和本土/全球创新位势落差等三大关键因素,影响本土企业全球创新位势跃迁的路径选择。因此,应该前瞻地实施拓展战略主导的创新政策,以促进本土企业全球创新位势跃迁、实现弯道超车。</span></div> <div> &nbsp;</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12px;">关键词:全球创新位势&nbsp; 立体地图&nbsp; 演化机制&nbsp; 跃迁路径</span></div>
    作者: 项丽瑶        
    卷期: 2018年10月第40卷第10期
    页码: 89-95
  • 区域创新环境空间网络构成及优化分析
    <div> <span style="font-size:12px;">摘 要:以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网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结构、网络优化以及网络区块三大方面测评区域创新环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网络具有较强的连通性,凝聚程度高,创新资源流动弱化了地理距离对区域创新环境发展的限制;(2)我国区域创新环境发展差距较大,某些发达区域没有产生较强溢出效应;(3)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网络鲁棒性较低,陕西、甘肃等省未能充分发挥其连接西北与中部地区的桥梁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创新环境网络扩散以及跨区域发展的三大&ldquo;活跃圈&rdquo;实现路径。以期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span></div> <div> &nbsp;</div> <div> <span style="font-size:12px;">关键词:区域创新环境&nbsp; 空间网络&nbsp; 优化分析</span></div> <div> &nbsp;</div>
    作者: 曹薇        
    卷期: 2018年10月第40卷第10期
    页码: 96-104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