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074
本期目录
  • 社会认识论视野中的认知偏见
    文章分析了认知活动和推理中认知偏见的形成原因,阐述了认知偏见的本质特征。文章重点介绍了富勒尔和戈德曼的社会认识论解决方案,指出社会认识论是在新的认知机制上解读认知偏见的新进路。<br/>作者二:尤洋&nbsp;&nbsp;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br>
    作者: 殷杰;        
    卷期: 2007
    页码: 26-31+111
  • 语用论辩学派的论证评价理论探析
    形式逻辑采用语义和语形方法来分析、评价论证,只关注论证中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实际论证过程中的修辞、语境、情境以及其它直接影响论证行为与结果的语用因素。这种规范性论证分析与评价对于自然语言的非形式论证不太适用。荷兰学者凡.爱默伦和荷罗顿道斯特提出语用论辩理论,试图从语用角度来评价自然语言论证。本文评述了语用论辩理论的理论背景及核心理论,并进一步提出该理论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以及具体的课题。<br/>作者二:熊明辉&nbsp;&nbsp;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br>
    作者: 赵艺;        
    卷期: 2007
    页码: 32-36+111-112
  • 创新系统多层次架构研究
    对创新系统的研究从演进过程看可以分为企业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四个阶段,新近的研究提出了集群创新系统、全球创新系统等概念,从新的范围视角探寻创新系统的建构与作用机理。本文在简要回顾创新系统的概念和研究演进路线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系统多层次架构模式,探讨了各个层次创新系统之间互动的关系,并对未来研究作了展望。<br/>作者二:陶颜;&nbsp;&nbsp;浙江大学管理学院<br>作者三:胡胜蓉&nbsp;&nbsp;浙江大学管理学院<br>
    作者: 魏江;        
    卷期: 2007
    页码: 37-43+80+112
  • 从“认识论的鸡”之争看社会建构主义研究进路的分野
    "认识论的鸡"之争是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社会建构主义内部的SSK与后SSK之间的一场争论,它集中体现了两者之间的诸多分歧:在本体论上,表现为社会实在论与自然—社会混合本体论的对立;在认识论上,表现为规范主义进路与描述主义进路的对立;在科学观上,表现为表征科学观与实践科学观之间的对立。它代表了社会建构主义的一次重要转向。<br/>作者二:蔡仲&nbsp;&nbsp;南京大学哲学系<br>
    作者: 刘鹏;        
    卷期: 2007
    页码: 44-49+112
  • 海外现代中国研究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角色
    分析海外现代中国研究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角色,将有助于启迪现代中国科学史研究的思路,并检讨现代中国社会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进路。本文通过解读这一领域中的部分非科学史文献,指出海外中国学家在"科学-现代化"、"科学-文化"、"科学-政治"三种分析视角下,分别刻画出了作为现代化元素、异质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科学角色。但是,由于这许多研究仍将科学预设为理性、进步、正义的化身,并将其视作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单质性、不变性的动力,因此他们无法为我们呈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建制与科学威权在中国遭遇的历时性建构过程,也无法讲述一个脱离了西方文化场景的科学,在中国本土化、地方化、情景化的复杂故事。<br/>
    作者: 陈首        
    卷期: 2007
    页码: 50-56+73+112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