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20072
本期目录
  • 生命之可能性的先验根据:作用因与目的因——康德的生命科学方法论思想研究
    康德以其先验哲学的视角指出以“作用因”为其先验根据的牛顿力学原理在解释生命之独特性时是不充分的。在对传统目的论思想进行批判性改造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把目的论与机械论结合起来的生命科学方法论,由康德倡导的方法论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br/>
    作者: 邓南海        
    卷期: 2007
    页码: 25-31+110
  • 颜色认知及其引申
    认知科学对颜色的研究表明,关于颜色的相对性假说是不成立的,颜色的范畴化活动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在认知方面都与生理的因素相关,因此颜色范畴具有泛人类、物种上的普遍性。认知科学对其他范畴的考察进一步表明,生理性的因素不仅决定了范畴化活动的必然性,而且决定了范畴的结构。认知科学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哲学论题和观点。 <br/>
    作者: 李涤非        
    卷期: 2007
    页码: 32-37+111
  • 量子测量的还原困惑及其消解
    量子测量是量子理论乃至整个物理学的一个最敏感部分,对它的研究激发了许多哲学上的争议。其中,关于还原的争议就是典型的一例。绝大多数人认为,量子测量理论表明了还原之路走到了终点。其中心理意识的介入、测量仪器及其量子属性的突生论以及量子纠缠显示的整体性构成了还原进路的三大死结。然而,还原真的就此寿终正寝了吗?本文将明确提出几种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案:放弃强还原、寻求弱还原,重释还原概念的内涵,撇开理论还原、坚持问题还原,以达到继续坚持还原进路的目的。 <br/>
    作者: 沈健        
    卷期: 2007
    页码: 38-43+111
  • 公众理解科学的修辞学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实践的发展,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发展中遭遇了自身的困境和问题。科学修辞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资源能够在公众理解科学领域发挥其功能,为讨论缺失模型、语境模型等理论问题,科学传播、技术的社会责任等实践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进路和视角。 <br/>作者二:刘兵&nbsp;&nbsp;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br>
    作者: 谭笑        
    卷期: 2007
    页码: 44-48+111
  • 中国古代口述科技思想的传承方式
    中国古代许多科技思想是通过口头传授得以传播和保存的。其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君臣间、师徒链、学友链、家族链进行的。中国古代口述科技思想的这四种传承方式,有利有弊。兴利去弊,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的科技思想。<br/>作者二:李涛&nbsp;&nbsp;厦门大学哲学系<br>
    作者: 郭金彬        
    卷期: 2007
    页码: 49-54+31+111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