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本期内容
更多
  • 中国古代抗疫防治的技术经验及启示

    摘 要:中国古代非常注重抗疫防治技术和方法,通过隔离方法、环境消杀和药物研发技术防止疫病蔓延;中国古代亦重视抗疫防治机制,通过尸骨掩埋安葬措施、防疫卫生宣传、防控报告预警和赈灾免赋管理机制等来消除疫病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

    关键词:中国古代 抗疫技术 防治方法 经验启示


    作者: 余玉湖   朱鏐蓉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4期
    页码: 1-6
  • 论数据模型的特征及其认知功能

    摘 要:科学研究以多种方式生成和使用数据,数据集经过降噪、拟合等过程构建起数据模型。传统观点认为数据是经验内容,模型则属理论内容,而数据模型处于两者之间的模糊地带。但苏亚斯等哲学家强调模型的代理推理这一认知功能,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操作与数据处理过程发挥认知功能。因此一种自然主义的数据、数据模型区分方式应当被抛弃。数据模型以基于推理的表征观为认知力来源。

    关键词:数据模型 科学表征 数据模型表征观 数据认知


    作者: 贾玮晗   董春雨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4期
    页码: 23-30
  • 海上丝路与中国天文历法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研究

    摘 要:经过海上丝路有大量汉文科学典籍传入日本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天文历法知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文中通过史料调查和实证考察,探索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天文知识传日背景;研究隋唐时期,随着海上丝路的发展,日本留学生(僧)把中国天文知识传至日本的详情,尤其考察了唐历《宣明历》在日本使用八百多年之久的缘由;继而分析了宋元明时期,中国传统天文历法持续传日,并对其传统学术建构产生的深远影响。结论认为研究中日传统天文历法的关联性,不仅有助于认识海上丝路文明对日本传统科技的影响,对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海上丝路 天文历法 传统科技 中日交流


    作者: 萨日娜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4期
    页码: 57-65
  • 数字技术下的现代休闲生活:理论演变、异化图景与归正

    摘 要:作为人合目的性的基本样态,休闲活动自古以来存在于人类生存发展以及社会演化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理论释义及实践状态。数字技术赋能下的现代休闲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与发展,然而在资本逻辑与数字技术的共同影响下,现代休闲生活同样出现了与休息分离、“劳工化”转向、自由意志流散等异化图景,为此需要对此进行严肃审视,在多个角度的剖析下寻绎数字技术下现代休闲生活的归正逻辑,以推动现代休闲生活更好地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助力。

    关键词:数字技术 休闲生活 异化 归正


    作者: 王耀国   余玉花      
    卷期: 2024年第46卷第4期
    页码: 74-83
专题
更多
专题:中外防疫史

编者按:

       瘟疫是人类的共同敌人。自古以来,人类与瘟疫做过无数次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无数教训。汲取这些经验教训,不但会对深化瘟疫的认知有助益,也必然对今后的防疫抗疫有莫大好处。本专题编辑了中国、美国和印度三个国家的防疫历史研究论文,以期在总结历史防疫经验与教训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帮助。

                                                                                                                          (专题策划:王大明)


详情 >>
推荐阅读
更多
渊薮与旨归:工程教育与刘仙洲中国机械史研究

摘 要:通过对刘仙洲学术思想逻辑的系统梳理,本文发现工程教育的需要触发了其中国机械史的研究,而中国机械史的研究使刘仙洲领悟到后来人们所称的“李约瑟难题”。刘仙洲关于学者传统与工匠传统的割裂甚至对立阻碍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观点比“梅森命题”早了20余年。刘仙洲没有仅停留在理论探索层面,更提出理论与实践贯通的工读协作制的工程教育主张。可以说,刘仙洲的中国机械史研究来源于工程教育又复归于工程教育。

关键词:刘仙洲 工程教育 中国机械史研究 工读协作制


详情 >>
  • 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

    摘 要: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有三个名称:科普、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分别代表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由中国科协所主导的科普是主流和正统,拥有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三重特征,近20年来有边缘化趋势。科技传播的研究者主要是传播学家,主要关注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与科普理念没有冲突。科学传播的倡导者主要是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挑战主流和正统科普的三大意识形态。以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为标志,形成了中国科学传播的批判学派。三种模式仍然处在剧烈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之中。
    关键词:中国  科学传播  科技传播  科学普及

  • 人工智能“合乎伦理设计”的理论探源

    摘   要:人工智能设计是为了满足设计主体的目的而制造人工物的过程,设计是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设计体现设计者的意愿,设计关注设计的目的、行为以及人工物的功能。与其他技术人工物不同,智能机器具有自身推理能力与自动决策功能,为了更好地设计人工智能客体,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功能,必须对其理论基础追踪溯源,对其理论来源与理论前提进行充分挖掘,才能保证人工智能设计在设计之初把人类规范与道德嵌入到智能机器中,才能规范智能机器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设计;合乎伦理设计;道德物化


  • 人工智能法律主体资格研究

    摘   要:人工智能实体能否成为法律主体存在争议。基于理性是法律主体判断标准这一通说,传统法学倾向于否定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其实,自然人和非自然人法律主体遵循着不同的判断标准。理性是自然人法律主体的判断标准,拟制是非自然人法律主体的判断标准。据此,更应重视法律主体制度的法律技术价值,人工智能具有成为法律主体的合理性,以合理分担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责任。但从现实性出发,人工智能成为法律主体尚待时日。


    关键词:人工智能;法律主体;理性;拟制


学界动态
更多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召开作者座谈会
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 2023年1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京召开作者座谈会。
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
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 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述评
以博物展万物 ——第六届博物学文化论坛综述
2023年8月19日至20日,第六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在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博物》杂志联合主办,由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博物专委会等承办。论坛由主报告和分论坛构成,报告涵盖中国古典博物文化、西方博物学文化、博物学与自然艺术、博物学与博物馆、博物学的主流化与大众化等议题。来自国内外200多位学者和爱好者参会,共计40位与会者进行了分享,还有超过六万观众通过中国国家地理、植物眼等在线平台观看直播。 2023年8月19日至20日,第六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在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博物》杂志联合主办,由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博物专委会等承办。论坛由主报告和分论坛构成,报告涵盖中国古典博物文化、西方博物学文化、博物学与自然艺术、博物学与博物馆、博物学的主流化与大众化等议题。来自国内外200多位学者和爱好者参会,共计40位与会者进行了分享,还有超过六万观众通过中国国家地理、植物眼等在线平台观看直播。 2023年8月19日至20日,第六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在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博物》杂志联合主办,由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博物专委会等承办。论坛由主报告和分论坛构成,报告涵盖中国古典博物文化、西方博物学文化、博物学与自然艺术、博物学与博物馆、博物学的主流化与大众化等议题。来自国内外200多位学者和爱好者参会,共计40位与会者进行了分享,还有超过六万观众通过中国国家地理、植物眼等在线平台观看直播。
第三届全国科学实践哲学学术会议综述
第三届全国科学实践哲学学术会议于2022年11月19日至20日在南京大学和线上同步举行,与会专家围绕科学实践哲学的基础问题研究、应用研究、思想史资源研究,实践与知识、实验研究等展开研讨,为该领域加强学者交流、增进研究共识搭建了平台。 第三届全国科学实践哲学学术会议于2022年11月19日至20日在南京大学和线上同步举行,与会专家围绕科学实践哲学的基础问题研究、应用研究、思想史资源研究,实践与知识、实验研究等展开研讨,为该领域加强学者交流、增进研究共识搭建了平台。 第三届全国科学实践哲学学术会议于2022年11月19日至20日在南京大学和线上同步举行,与会专家围绕科学实践哲学的基础问题研究、应用研究、思想史资源研究,实践与知识、实验研究等展开研讨,为该领域加强学者交流、增进研究共识搭建了平台。
第四届机械史与机械遗产学术研讨会会议简讯
2023年7月19-20日,第四届机械史与机械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召开。 此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十余家单位的四十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2023年7月19-20日,第四届机械史与机械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召开。 此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十余家单位的四十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2023年7月19-20日,第四届机械史与机械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召开。 此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十余家单位的四十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场视频回放
“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场视频回放 2023年6月12日,北京时间晚上9点,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场会议如期在线上进行。“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场视频回放 2023年6月12日,北京时间晚上9点,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场会议如期在线上进行。 “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场视频回放 2023年6月12日,北京时间晚上9点,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场会议如期在线上进行。
“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场会议日程
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由《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和伯纳德·莱特曼教授共同发起组织的系列国际研讨会。会议于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以Zoom会议的形式于线上举行,通过《自然辩证法通讯》视频号同步直播。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由《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和伯纳德·莱特曼教授共同发起组织的系列国际研讨会。会议于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以Zoom会议的形式于线上举行,通过《自然辩证法通讯》视频号同步直播。 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由《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和伯纳德·莱特曼教授共同发起组织的系列国际研讨会。会议于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以Zoom会议的形式于线上举行,通过《自然辩证法通讯》视频号同步直播。
“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九场视频回放
“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九场视频回放 2023年5月8日,北京时间晚上9点,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九场会议如期在线上进行。 “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九场视频回放 2023年5月8日,北京时间晚上9点,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九场会议如期在线上进行。 “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九场视频回放 2023年5月8日,北京时间晚上9点,英国科学史新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九场会议如期在线上进行。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