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以博物展万物 ——第六届博物学文化论坛综述
  • 刘星、王钊
  • 创建于 2023-10-12
  • 1014

2023年8月19日至20日,第六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在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博物》杂志联合主办,由四川省青少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博物专委会等承办。论坛由主报告和分论坛构成,报告涵盖中国古典博物文化、西方博物学文化、博物学与自然艺术、博物学与博物馆、博物学的主流化与大众化等议题。来自国内外200多位学者和爱好者参会,共计40位与会者进行了分享,还有超过六万观众通过中国国家地理、植物眼等在线平台观看直播。

8月19日上午论坛开幕,英国博物学史学会Peter Davis教授、《自然辩证法通讯》副主编王大明、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约翰·马敬能、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徐保军、《博物杂志》主编许秋汉、四川省青少年文联副主席刘乾坤依次为本论坛致辞。同时,博物艺术联盟在本届论坛宣布成立,向社会各界发出邀请,共建更加美好的博物学未来。

本届论坛举办地属于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与博物学有着奇妙的联系。一方面,大熊猫本就是中西博物学文化交流史上不可忽视的内容。另一方面,马敬能博士正是因为参与拯救大熊猫项目才与中国结缘,印开蒲研究员也是大熊猫保护的重要推动者。他们都推动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荥经又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在荥经举办此次论坛,不仅有助于倡导博物学,也充分响应了首个全国生态日的号召,以博物学促进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一、大会主报告:“‘博物’看见‘地方’”及相关命题

本届大会主报告重点关注博物学的外延即“展万物”。围绕博物这一核心,北京大学刘华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原研究员印开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艾莲、四川省林草局科研教育处张黎明、浙江理工大学的杨小峰分别从地方性、博物影像、自然文学、自然教育、博物实践等角度作了精彩分享,大会主报告由徐保军主持。

在报告“‘博物’看见‘地方’”中,刘华杰教授强调博物学的地方性,以博物视角重新发现、描述“地方”,与具体的“物”重建情感、知识、命运等联系。因此,他提倡公民博物学。公民博物学可以增强公民对生态文明的情感与价值观体认,既可娱乐自己,又可服务地方。在“两位东西方植物学家的影像重逢”为题的报告中,印开蒲研究员利用影像资料,对比展示了他与威尔逊跨越百年时空的博物学实践。从中可以直观感受到中国西部地区百年来的生态环境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在“文学生活与博物学文化”为题的报告中,艾莲研究员以自然文学为切入点,不仅梳理了18、19世纪西方博物学蓬勃发展时期的自然文学书写热潮,还介绍了近年来中国生动而精细的自然书写成果。张黎明处长详细介绍了四川省丰富的博物资源和全民自然教育实践,并对博物学在全民自然教育发展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杨小峰老师则分享了他长达20年观察昆虫的心得。

二、分论坛:理论进展、博物艺术、博物实践、博物创作及传播

8月20日下午的报告由五个分论坛组成,共计35场报告。报告内容涉及中西博物学文化、博物艺术、博物馆、博物出版、博物实践、博物教育等多个议题。

中国古典博物文化板块包括博物图像、传统文化、博物实践等。关于《山海经》,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芝华从艺术史的角度分析了《新刻山海经图》《三才图会》和《古今图书集成》中不同的博物学呈现形式及其发展脉络;深圳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会李仕琼则借助古音方法、参考东巴文化,尝试解读《山海经·山经》的山川地名。关于传统文化,华桥大学吴鸿雅关注中国茶文化中的博物思想,西北大学夏绍熙则概述了先秦文化中的博物思想。关于博物实践,北京林业大学胡家虎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关于葱的博物实践,北京语言大学孙晓云则分析了《林泉結契》中宋代人关于鸟类的博物实践。

西方博物学文化板块包括中西方博物学文化交流、西方博物学文化和西方自然文学等主题。关于西人在华,四川大学姜虹介绍了美国人戴珍在四川的观鸟博物学实践和成果,并分析她与传统鸟类研究的区别;西华师范大学王亮梳理了20世纪初西方博物学家在中国西南的博物旅行和研究;复旦大学钱奕冰则以亚洲文会出版的来华西人生活指南为切入点,梳理了博物学对来华西人生活和旅行的重要性。西南石油大学刘星从编史学的角度讨论博物学的兴起,并以奥杜邦为例探讨博物学中的张力。清华大学张晓天从器物史的角度阐述了沃德箱与水族箱对西方博物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其中暗含的自然哲学对活力经济的理解。野山书店孙才真介绍了自然文学《苔藓森林》。

博物学与自然艺术板块包括中西方博物画、博物学与美育、博物艺术创作等。关于博物画,汕头大学官栋訢以《兽谱》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与入华西书《论四足动物》的因袭关系,认为它是中西方博物学交流的成果;四川大学王钊则梳理了古埃及壁画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互动,并分析了壁画中蕴含博物学元素的原因,南通博物苑曹玉星则挖掘了陈洪绶绘画作品的博物特色。关于中西方博物绘画的融合,广州艺术博物院王华菁关注十八至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外销博物类绘画,成都风林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翔则关注浮世绘博物画。广州市少年宫黄筱瀛介绍了“小小博物美学家”博物学美育课程。大熊猫国家公园北川管护总站张伟介绍了博物音乐创作。

博物学与博物馆板块包括博物馆史、博物馆展览等。清华大学曹秋婷梳理了英国皇家学会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了不同时期的发展愿景对收藏的影响。北京大学赵梦钰以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博物馆的建立为切入点,分析了十六世纪意大利博物学的发展史。关于博物馆展览,浙江自然博物馆王思宇强调博物画收藏的重要价值,广州艺术博物院陈玉莲介绍了博物学与绘画相结合的一次展览策划。自由学者张一梳理了成都的自然博物馆发展史。华侨大学万奕欣提出海南博物馆有助于当地文化传播与认同。

博物学的主流化与大众化板块包括博物教育、博物实践等。关于博物教育,《博物》杂志刘莹认为博物教育有益于儿童成长,秦岭国家植物园方利英介绍了所在机构的自然教育。关于博物实践,中国农业博物馆王颐姗强调城市博物学需要关注身边世界,华西亚高山植物园邵慧敏强调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的结合。爱好者李瑞荣介绍了他沿“洛克线”的博物考察。从博物视角出发,云南省茶学会邹家驹关切中国的茶叶世界,成都市中和中学梁雪莲介绍了阿来的自然书写,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蔡波探讨了动物保护、厦门大学王煜坤提出了自然法则,绵阳师范学院许浩总结了西人在华采集标本上本土旧地名的考证方法,长沙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肖辉跃介绍其著作《醒来的河流》。

三、结      语

     本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兼顾二阶学术研究与一阶博物实践,借助多元的方式践行“以博物展万物”的理念。其中,为配合博物学艺术联盟的成立,组委会特意策划了博物画展,包含古典西方、传统东方(中国和日本)、当代中国三部分,力求较为全面地向参会者展示博物绘画艺术的历史脉络和当下发展。论坛还设置了博物书展,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等选送了近两年出版的博物类新书。同时,组委会还安排了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营地)的博物实践,并在讨论会现场设置了博物丛林快闪书店、野艺自然纹身馆等博物“市集”。令人欣喜的是,本届论坛迎来了举办以来最多的青少年参与者,博物的阵营越来越大,公民博物学蓬勃发展,未来必然可期。最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诚邀合作伙伴承办第七届博物学文化论坛。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