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第四届机械史与机械遗产学术研讨会会议简讯
  • 孙烈、朱丰勋
  • 创建于 2023-09-19
  • 1155

    2023年7月19-20日,第四届机械史与机械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十余家单位的四十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会期一天,共有12场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做题为“中国古代机械技术体系的形成”的报告,从通史角度梳理我国机械技术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的发展;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方万鹏做题为 “《闸口盘车图》的物质与精神世界——从社会文化维度解读中国古代水力机械的一个尝试” 的报告,以《闸口盘车图》为切入点分析北宋末期水利机械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天津大学陈印政做题为“北洋大学机械学科的创建与早期发展”的报告,以课程、教材、教师、实验室等为代表的办学条件及科研情况的发展阐述机械学科在北洋大学的发展历程;清华大学图书馆游战洪做题为 “汉代弩机技术复原试验中的数据测量与性能验证”的报告,从文献记载、基本参数推测、复原实验等角度对汉代弩机技术开展研究;景德镇陶瓷大学吴军明、蔚永辉、韦有明做题为“明代景德镇制瓷陶车研究”的报告,通过对文献记载及景德镇辘轳坑遗迹的调查,梳理陶车的系列参数并尝试进行复原;天津大学苏轩做“近代大牵伸技术向中国的转移”的报告,介绍在近代大牵伸技术进入中国后对纺织工业的影响,以及中国人对该技术进行本土化吸收所取得的成果;内蒙古师范大学徐子钦做题为“活性污泥法在上海的引入”的报告,通过福勒等人在中国的活动,介绍活性污泥法的引入在上海污水处理中起到的作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秦晋、杨舰做题为“叶在馥与川江轮船设计的改进”的报告,介绍叶在馥等中国技术人员对川江轮船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进行的改进工作,以及由此带来的川江轮船技术上的发展和中国造船工程技术共同体的形成;云南农业大学宋雨轩做题为“中国对越南农业机械技术援助研究(1955-1978)”的报告,通过档案资料回顾中国对越南农机技术援助的历史背景及其方式和主要内容,并总结了主要特点及影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李昕、孙烈做题为“中国球墨铸铁的早期研制与运用”的报告,以20世纪50-70年代历次全国球墨铸铁交流会的成果分析为切入点,讨论中国球墨铸铁的早期发展情况以及中国稀土工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姜全武、孙烈、吴世磊做题为“德国MDO车床及其在物理晶体学中应用”的报告,通过与实物相结合的仿真实验,分析中科院物理所保存的德国MDO车床晶体精密加工的工艺及其特点,以及中国对此型机床的仿制情况,认为该仪表车床及其在物理学实验装备中的早期探索反映适合国情的发展思路;内蒙古师范大学刘超做题为“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与发展”的报告,回顾了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及温诗铸、雒建斌、孟永钢等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报告环节结束后,机械史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张柏春教授,分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冯立昇教授和副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成智教授分别致辞。此次会议的学术报告内容丰富、学术质量较高。机械史是科学技术史学科颇具特色的领域,近些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此次研讨会的学术报告围绕古今机械技术发展史、机械遗产、现当代机械学科发展等问题,形成了覆盖面广、交叉性强的研究氛围,反映了当前国内机械史研究的现状。系列学术研讨会旨在促进机械史研究与机械遗产认定保护形成深度融合,增进学界、产业界与文化界同仁的交流,赓续良好的学术传统。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机械史分会副主任委员陈超志高级工程师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关晓武研究员,分别代表本届会议的主办方与承办方出席会议并致辞。分会总干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烈研究员,副总干事、内蒙古师范大学段海龙教授代表分会秘书处承担学术协调与会议主持等工作。会议期间,机械史专业委员会副总干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普与评价处刘惠荣副处长在会上介绍首批中国机械遗产名录的评选经过与认定结果。机械史分会向著名机械史家、同济大学陆敬严教授颁授“机械史研究终身成就荣誉”纪念牌。受陆敬严委托,《科学》杂志社张毅颖编审代为接受荣誉并宣读感言。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