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李正风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玻尔互补原理及其对西方认识论传统的背离
    <正> 玻尔互补原理引起了极大争议。爱因斯坦抱怨花了很大力气:“还是不能得到它的明确表述”,([1],p.471)冯·威扎克甚至认为“玻尔的互补概念从来就没有被人理解过”。([2],p.131)这种状况表明从不同的侧面去真正掌握玻尔思想的精神实质仍然是极其必要的。人们对玻尔互补原理的认识存在大量分歧,理解的层次不同或许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有人认为互补原理是本体论;也有人把它视为与海森伯测不准关系等价的物理学命题,主张“不能给它以高于其余物理描述的任何特殊地位”。([1],p.471)但就玻尔本人来说,他是把互补原理作为一种认识论思想提出并阐释的。在1927年9月16日互补性观念问世的“科 更多还原
    作者: 李正风      
    卷期: 1993
    页码:19-24+57
  • 创新研究的“系统范式”
    本文考察了创新研究“系统范式”形成的过程及其内在前提和基本内涵,指出了“系统范式”与传统范式在思想观念、研究方法上的不同。本文认为,创新研究的“系统范式”通过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得以全面展现和确立,它的形成不但与“知识经济”的出现存在本质上的一致性,而且有助于发现创新系统中的配置失当之处,并进而提高创新绩效。
    作者二:曾国屏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所
    作者: 李正风      
    卷期: 1999
    页码:29-34
  • 政府绩效管理与基础研究绩效评估
    基础研究的绩效评估成为当代科研管理的重要手段,这是政府加强绩效管理的思想在科研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本文从政府公共管理理念和基础研究功能的变化出发,探讨了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了政府在基础研究绩效评估中的作用。
    作者: 李正风      
    卷期: 2005
    页码:48-52+47-111
  • 再论科学的规范结构
    发现科学共同体和社会之间的契约关系是理解科学规范结构的关键。近代科学职业化过程中形成了科学共同体与政府、社会之间以生产公共知识为使命的“集体契约”,学院科学也成为科学的主要表现形式。默顿提出的科学规范结构理论体现了科学共同体维护这种“集体契约”的自觉意识。随着“后学院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科学共同体正在发生分化,科学家与政府、社会之间开始形成多样化的契约关系,并进而形成服务于不同契约关系的多元化的科学规范。
    作者: 李正风      
    卷期: 2006
    页码:53-59+42+111
  • 科学文化与后发追赶国家的科学体制化——基于日本的案例

    摘要:日本是成功的科学后发追赶国家。从科学文化启蒙与科学建制化伴生共变的关系出发,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进行历史考察发现,拥有共同价值选择的政治家与启蒙思想家协同推进了科学教育体制化和科学文化建设,是日本科学快速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文化前提。

    卷期: 2021年第43卷第6期
    页码:105-111
  • 论“社会实验”的特征及其伦理建构路径

    摘 要:科技引入社会的理想结果是稳定于人类社会所期望的状态。当前,具有社会变革效应的新兴技术其潜在风险、道德问题与困境往往是在社会中应用方才显现,这使得技术对社会的嵌入有了“社会实验”的特征。近来,西方学者提出了“负责任社会实验”的科技治理理念:通过探究“社会实验”的道德合理性来为不确定技术的应用提供行动规范,但前提是要明晰实验的实践特征,才可能得出新的实验伦理规范。新兴技术引入社会是对客观世界的改变,这种意义上的“社会实验”区别于追求规律性知识的自然科学实验,因而“负责任社会实验”得以可能,既不能完全移植后者的实践范式,也不适用传统实验伦理原则。本文的重点是要揭示“社会实验”的特征,根据实验设计的三个必备要素:场景、目的、过程,与传统科学实验展开比较,进而尝试提出“社会实验”伦理规范的建构路径。


    关键词:新兴技术  社会实验  科学实验  实验伦理规范


    卷期: 2022年第44卷第11期
    页码:84-92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