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樊洪业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中国近代科学社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科学社会史科学,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一是把它作为知识体系,二是把它作为研究活动,三是把它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此相应,科学史研究也应该在这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展开。把科学作为知识体系的历史研究,形成了所谓“内部史”。18世纪诞生的“学科史”和19世纪发展起来的“综合史”,都属于内部史。对综合史作出了宝贵贡献的大家们,如孔德(A.Comte,1798—1857,法)、 更多还原
    作者: 樊洪业      
    卷期: 1987
    页码:34-39+79-80
  • 西学东渐第一师——利玛窦
    在阜成门外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院落内的幽深处,可以看到一块被松柏和冬青环绕的墓地。正中竖立的石碑上,顶部浮雕图案为中国的双蟠龙和天主教的十字。四缘花纹是朵朵白云,可能是象征着上帝的所在。碑面上有用中文和拉丁文分别刻写的碑文,中文的大字是:耶稣会士利公之墓。 更多还原
    作者: 樊洪业      
    卷期: 1987
    页码:48-60+79-80
  • 从“格致”到“科学”
    一切概念都是在历史中流动的,其流向和“流域”皆受制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条件。就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言,“格致”不是科学,而它终于演变为“科学”,是在开放的条件下不断接受外来文化冲击的结果。一、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的“格物致知”秦汉之际的儒家著作《礼记》中有一篇《大学》,相传其核心内容为孔子之言,其余为曾子的阐述文字。被认定为是孔圣人的话中有这样一段: 更多还原
    作者: 樊洪业      
    卷期: 1988
    页码:39-50+80
  • 科学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知识界发动的以民主与科学为主题的启蒙运动。本文试图分析知识界中科学家群对这场运动的影响与贡献。从儒士到科学家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家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一个人若成为科学家,他就必须遵循科学共同体的规范去从事研究工作,以他的科学活动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同,社会也由此承认他的科学家角色。当我们把亚里士多德、盖伦、张衡、葛洪都当作科学家时,实际上是只着眼于在今天看来是有科学贡献的一个方面,同时却忽略了科学共同体和虚拟了社会承认,结果给哲学家、医生、太史令、道士都加冕为“科学家”,这是用回溯法研究科学史所不可避免的。但毕竟应该把史学意义上的科学家与社会学意义上的科学家加以区别,后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推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关键力量。 更多还原
    作者二:李真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作者三:李真,女,1956年生,现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作者: 樊洪业      
    卷期: 1989
    页码:41-49
  • “研究院”东渐考
    <正> 中国科学院及其前身(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机构,它们不是中国传统社会所固有的,而是在社会变革中移植西方科学体制的结果。西方的科学体制有不同的类型,这种移植又是受中国国情制约的社会选择过程。中国科学院现在的通用译名,用英译Chines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中央研
    作者: 樊洪业      
    卷期: 1990
    页码:47-54+80
  • 17—18世纪“中体西用”说的线索
    <正> 在晚明以来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在其伺起着选择作用。在民族心理上,这种选择要遵循以夏变夷而不能以夷变夏的信条。从坚决反对以夷变夏出发,出现过晚明南京教案和清初历狱那样完全排斥西学的激烈反应。从灵活赞成“以夏变夷”出发,对西学东渐给出的历史解是“西学中源”说,给出的现实解是“中体西用”说。
    作者: 樊洪业      
    卷期: 1992
    页码:49-52
  • 任鸿隽: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拓荒者
    <正> 当我们在灰裹尘封的旧籍中寻觅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发展的头绪时,任鸿隽的名字会不断闪现出来。这个名字对当代的中国人来说,多会感到陌生,而在二、三十年代,此公乃是科学界和教育界的班头人物。 更多还原
    作者: 樊洪业      
    卷期: 1993
    页码:66-76+80
  • 科研作伪行为及其辨识与防范
    科研作伪行为及其辨识与防范樊洪业自人类把科学成果当作一种社会财富以来,求真与作伪,诚实与欺骗,就并存于科学活动之中。科学界在对各类欺骗事件表示愤慨之后,尚须退而反省,进而研究。一、科研作伪行为:定义与分类我们面对的是科学活动中出现的异常行为。表述这些... 更多还原
    作者: 樊洪业      
    卷期: 1994
    页码:25-33
  • 从科举到科学:中国本世纪初的教育革命
    中国传统社会中采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背离,阻碍了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科学教育的发展。维新运动时期从日文汉字引入的“科学”概念,是作为科举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在清未新政运动中,全面引进日本的学制和教材,这场教育革命启动了中国人从传统儒学知识结构向现代科学知识结构的全面转变,科举制度也随着科学教育的迅速发展而消亡。 更多还原
    作者: 樊洪业      
    卷期: 1998
    页码:40-47+39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