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李佩珊
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
  •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及其在科学史中的源流
    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提出的DNA 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被誉为二十世纪以来生物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从1953年至今,又经历了四分之一世纪,科学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一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科学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使整个生物学的面貌为之一新。认真研究总结科学史上这一重大突破的历史经验,对发展我们的科学事业,将无疑是可以有所借鉴的。
    作者: 李佩珊      
    卷期: 1979
    页码:62-69
  • 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经验
    1956年8月在青岛召开的遗传学座谈会,曾经被学术界认为是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模范,是我国生物科学,特别是遗传学发展的一次历史转折。将近三十年过去了,今天重新回顾青岛遗传学座谈会及其以后的历程,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百家争鸣方针在发展科学、繁荣学术上的巨大威力,同时也更加认识到贯彻这一方针的艰巨性。 更多还原
    作者二:孟庆哲   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四:广西经济研究中心  黄舜娥
    作者: 李佩珊      
    卷期: 1985
    页码:41-49+79
  • 雅克·莫诺——基因调节理论的创立者
    雅克·莫诺(Jacques L.Monod,1910—1976)是少数几个光彩夺目的分子生物学家之一,是在分子水平上深入到基因调节控制领域里的开创探索者。他同他的合作者发现了在原核细胞的基因水平上调节控制的操纵子理论。此外,他还有其他建树,如预言信使RNA的存在,建立蛋白质的变构理论等。他天赋独厚,思想敏锐,多面发展,在政治、哲学、音乐等许多方 更多还原
    作者二:徐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作者: 李佩珊      
    卷期: 1987
    页码:52-63
  • l949年以后归国留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清末直到1949年前,西方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特别是教育和科学的影响,与日俱增。这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直到1978年底开放政策开始之前,中国几乎完全与西方世界隔离。这种影响是否仍旧存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科学和技术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 更多还原
    作者: 李佩珊      
    卷期: 1989
    页码:26-34
  • 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
    <正> 社会达尔文主义不同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它们的来源不同,内容也不同。但是,在中国的一些人的思想中,往往把两者交织在一起。因此把它们加以区别,还是有意义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尽量使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有必要引进以“机会均等”为目的的“竞争机制”。于是,在报刊上,在广播中,在一个时期是
    作者: 李佩珊      
    卷期: 1991
    页码:29-32+58
  • 是英文问题,还是科学道德问题?
    是英文问题,还是科学道德问题?李佩珊,薛攀皋一最近,在一本由荷兰出版的《植物分子生物学》(PlantMolecularBiology,简称PMB)期刊1995年第28卷3期上,刊登了一篇由PMB主编R.A.SchilPeroort署名的“编者的话”。... 更多还原
    作者二:薛攀皋  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局
    作者: 李佩珊      
    卷期: 1996
    页码:74-80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