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19883
本期目录
  • 关于尼耳斯·玻尔和原子弹
    如所周知,重原子核裂变现象的实验发现、概念确立和正式命名(fission),实际上是1938年完成的(尽管有关的论文都是从1939年开始问世),到今年正好五十周年了。我们知道,没有这些发展,就不会有后来的原子弹,而物理学上的一个发现,以及它在短短五六年内的后继发展,竟然在如此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全人类,这恐怕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恐 更多还原
    作者: 黄纪华        
    卷期: 1988
    页码: 34-38
  • 从“格致”到“科学”
    一切概念都是在历史中流动的,其流向和“流域”皆受制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条件。就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言,“格致”不是科学,而它终于演变为“科学”,是在开放的条件下不断接受外来文化冲击的结果。一、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的“格物致知”秦汉之际的儒家著作《礼记》中有一篇《大学》,相传其核心内容为孔子之言,其余为曾子的阐述文字。被认定为是孔圣人的话中有这样一段: 更多还原
    作者: 樊洪业        
    卷期: 1988
    页码: 39-50+80
  • 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天文学的三个新特点
    天文学一向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最发达的学科之一,但在明代却趋于衰落。然而从明末开始,天文学又再度繁荣,而且在规模、程度等方面都远出历代之上。本文对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天文学三个最突出的新特点及其原因作初步探讨。这些特点皆为前代所未有,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一、天文学研究空前时髦 更多还原
    作者: 江晓原        
    卷期: 1988
    页码: 51-56+80-33
  • 奥斯特瓦尔德:科学家、思想家、实践家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斯特瓦尔德(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1853—1932)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他是物理化学的奠基者和代言人,是20世纪起主导作用的颜色学的研究者之一,曾荣获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就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科学天才、科学组织、一般文化问题、能源、公共教育、人道主义、战争与和平、国际主义、世界语等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诱人的见解和行动方案。他是一位鼓舞人心的教师、综合者、阐释者和科学观念的改 更多还原
    作者: 李醒民        
    卷期: 1988
    页码: 57-70
  • 用比较认识论和历史社会学观点研究科学的好刊物——评介1987年的《社会背景中的科学》
    198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创办了一个新的国际牲的交叉学科刊物《社会背景中的科学》(Science in Context,缩写SIC)。它的宗旨是用比较认识论和历史社会学的观点研究科学。它提倡把科学生、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结合起来研究,反对彼此隔离,在这一点上,很类似我国的《自然辩证法通讯》。与国际上主要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刊物相比,SIC更侧重于社会学。与和它相近的《科学的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相比,SIC又更侧重于历史的研究。这个刊物的编委是我国学者所熟知的美国科学哲学家R.S.Cohen,以及以色列和英国的科学哲 更多还原
    作者: 范岱年        
    卷期: 1988
    页码: 71-77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 2021 中国科学院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